[发明专利]一种颗粒体系动力链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68526.8 | 申请日: | 2014-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7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凡秀;张慧新;庄琦;孔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G06T7/00;G06F19/00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黄晓敏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颗粒 体系 动力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颗粒体系力链识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颗粒体系动力链识别的方法,实时计算颗粒力和位移等宏观物理量,实现颗粒体系动力链的识别及提取。
背景技术:
颗粒物质作为大量离散颗粒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体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日常生活及生产中,其力学性质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又远比普通固体和液体更为复杂,不能简单用传统的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理论或凝聚态物理学知识予以解释。2005年,颗粒物质与湍流一并被《Science》列为100个科学难题之一,颗粒物质的基础力学问题研究成为近年来科学的前沿,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颗粒物质的多尺度力学问题涉及体系内部结构各层次性质及各层次之间的关联。认为从多尺度结构和相关物理机制的角度研究颗粒物质是突破口,以多尺度的方法剖析是解决颗粒物质力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郑颖人院士曾指出“探索新理论和新模型,在岩土塑性力学中引入损伤力学,不连续介质力学以及智能算法等新理论;宏观与细观结合,开创新一代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颗粒体系多尺度中,宏观尺度是研究的颗粒体系,微观尺度是组成体系的颗粒单体,细观尺度是相邻颗粒单体以各种形式相互作用,由几个或者十几个颗粒持续接触作用形成具有准直性的力传递路径-力链,颗粒内部由荷载作用形成的力链网路在力的传递和能量耗散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些颗粒体系内部的微细观作用都体现于宏观材料的体积应变和变形特性。因此,力链的动力学响应决定宏观尺度的力学行为,是颗粒物质力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成为近年来科学的前沿,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在力链分析中主要采取的是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的方法。然而,当前的颗粒力学理论分析遇到极大困难,尚未提出一个正确表达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模型,数值模拟只是在有限的颗粒个数和形状的颗粒体系中展开模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计算量大,模拟结果仅属于指导性结论,难以满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际的需要。因此,实际实验的测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也是现阶段最有效和直接的研究手段。
天平称重法和复写纸压痕法是常用的接触式力的检测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非接触式测量手段被用于颗粒体系力学性能检测,比如声发射、扫描电镜、三维X射线衍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核磁共振,但这些方法对环境及设备要求过高,使用并不广泛。由于光弹颗粒受力会在颗粒表面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颗粒内部受力观测直观、快捷,而且对该条纹进行处理可以实现颗粒内部应力计算。因此,光弹法逐渐成为人们观测颗粒体系力学性能的主要方法,为研究砂土颗粒的性质提供了帮助。但现阶段开展的光弹实验仅是模型实验,而真实颗粒由于具有不同形状、表面有纹理和材质不透明的特点,无法利用光弹法进行实际测量,因此,光弹实验结果仅能为真实砂土颗粒受力模型及本构关系提供参考,不足以为大多数实际工程直接采纳,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尚未见有关于真实颗粒体系动力链实际测量方法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提供一种颗粒体系加载过程中动力链的识别方法,实时计算颗粒力和位移等宏观物理量,并实现颗粒体系动力链的识别及提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CCD摄像机(德国Basler,型号:scA1600-14fm)、岛津万能试验机(型号:AG-IC50kN)和实验容器共同完成,其具体工艺步骤为:
(1)、先将颗粒体系在平面应变状态下加载,使颗粒体系变形真实可见,利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实时监测并自动采集颗粒体系变形图像;
(2)、再采集变形前颗粒体系图像,并保存为bmp图像格式,作为原始图像;
(3)、对颗粒体系进行加载,并以固定时间间隔采集颗粒体系变形图像,得到多个时刻颗粒体系变形图,作为目标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85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浮船坞升沉自动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光照采集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