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越障的变结构球形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54327.1 | 申请日: | 2014-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5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贾文川;王兴兴;蒲华燕;罗均;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2 | 分类号: | B62D5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越障 结构 球形 机器人 | ||
1.一种能够越障的变结构球形机器人,包括球壳(0)、配重块水平偏移模块(Ⅰ)、滚动运动驱动模块(Ⅱ)、飞轮驱动模块(Ⅲ)和飞轮制动模块(Ⅳ);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模块运动轴线与球壳(0)的滚动运动轴线共线;所述配重块水平偏移模块(Ⅰ)位于球壳(0)左侧腔内,并与球壳(0)左侧壁(0-1)相连接;所述滚动运动驱动模块(Ⅱ)位于球壳(0)的右侧腔内,并与球壳(0)的右侧壁(0-2)相连接;所述飞轮驱动模块(Ⅲ)贯穿球壳(0)左侧壁(0-1),并与左侧壁(0-1)相连接;所述飞轮制动模块(Ⅳ)贯穿并连接于球壳(0)的左右两侧壁(0-1、0-2)上;所述配重块水平偏移模块(Ⅰ)内有第一第二伺服电机(1-2、1-3)控制配重块(1-8)在球壳(0)内部沿球壳(0)运动转轴的水平偏移,来控制球形机器人滚动运动转弯半径的大小;所述滚动运动驱动模块(Ⅱ)内有第一第二驱动电机(2-1、2-6)控制球形机器人实现纯滚动运动模式和越障模式;所述飞轮驱动模块(Ⅲ)的结构为两个串联的连接滚动运动驱动模块(Ⅱ)和飞轮制动模块(Ⅳ)的行星轮系,在越障模式时,其配合滚动运动驱动模块(Ⅱ)实现对飞轮制动模块(Ⅳ)中的左右两个飞轮(4-1、4-2)的加速储能;所述飞轮制动模块(Ⅳ)内有6只能瞬间制动飞轮组而展开的爪足(4-8、4-9、4-11、4-14、4-17、4-19),以实现飞轮组储备能量的瞬间爆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越障的变结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水平偏移模块(Ⅰ)包括配重块驱动臂(1-1)、第一伺服电机(1-2)、第二伺服电机(1-3)、第一轴承(1-4)、滑键(1-5)、配重块轴(1-6)、第二轴承(1-7)、配重块(1-8);所述的配重块轴(1-6)通过第一轴承(1-4)与球壳(0)转动连接在一起,使得配重块轴(1-6)与球壳(0)能轴向相对转动而不能轴向相对移动;所述滑键(9)水平固定在配重块轴(1-6)上,所述配重块(1-8)套接在配重块轴(1-6)和滑键(1-5)上构成移动副;所述配重块驱动臂(1-1)通过第二轴承(1-7)铰接配重块(1-8),使得配重块驱动臂(1-1)可以相对配重块(1-8)轴向转动,但不能轴向相对移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2)与第二伺服电机(1-3)对称固定安装在球壳(0)左侧壁(0-1)内壁上,两个电机的丝杠型输出轴与配重块驱动臂(1-1)构成对称布置的螺旋传动副,使得同步控制这两个电机的旋转运动,即可实现配重块(1-8)在球形机器人内部的水平偏移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能够越障的变结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运动驱动模块(Ⅱ)包括动力轴(2-8)、第三轴承(2-15)、第四轴承(2-3)、第五轴承(2-7)、第一驱动电机(2-1)、第二驱动电机(2-6)、第一电机固定架(2-2)、第二电机固定架(2-5)、预紧器(2-4)、第一弹簧(2-12)、第一驱动摩擦轮(2-14)、第二驱动摩擦轮(2-9)、第一驱动齿轮(2-10)、第二驱动齿轮(2-13)、第三驱动齿轮(2-11);所述动力轴(2-8)通过第三轴承(2-15)、第四轴承(2-3)和第五轴承(2-7)与配重块轴(1-6)和球壳(0)右侧壁(0-2)形成转动副连接,这三者之间可以轴向相对自由转动但不能轴向相对移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1)与第二驱动电机(2-6)分别通过第一电机固定架(2-2)和第二电机固定架(2-5)对称固定在球壳(0)右侧壁(0-2)的内表面上,两个电机同步运行;所述第三驱动齿轮(2-11)固定在动力轴(2-8)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1)与第二驱动电机(2-6)分别通过第一驱动齿轮(2-10)和第二驱动齿轮(2-13)同步驱动第三驱动齿轮(2-11),实现对动力轴(2-8)的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摩擦轮(2-9)固定安装在配重块轴(1-6)的右端;所述第一驱动摩擦轮(2-14)套接在动力轴(2-8)上形成移动副,其只能相对于动力轴(2-8)进行轴向移动而不能轴向转动;所述预紧器(2-4)固定在动力轴(2-8)上,并通过第一弹簧(2-12)把第一驱动摩擦轮(2-14)与第二驱动摩擦轮(2-9)通过弹簧预紧力压紧在一起,形成动力轴(2-8)到配重块轴(1-6)的摩擦传动机构,该可调的预紧力值记为F1,第一驱动摩擦轮(2-14)与第二驱动摩擦轮(2-9)能够传递的最大摩擦力矩值记为T1ma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432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