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生儿气管插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6426.0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8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梁秀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秀安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21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生儿 气管 插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生儿气管插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生儿气管插管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临床工作中,气管插管是新生儿急救常用的操作技术,要求快速准确,简单实用。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型号(即内径)及深度,一般是按表1方法选择,但临床应用中不易记忆,运用极不方便,而且不同体重的新生儿的气管的内径和长度是不相同的,因此新生儿按该方法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有关资料,总结出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型号及深度的快速计算公式,以供临床及教学上参考。目前新生儿气管插管型号及深度的选择主要依靠经验,或按不同的胎龄或体重选择不同大小的插管,临床应用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在新生儿呼吸急救中,气管插管型号如果偏小容易造成气管漏气,如果偏大易造成气管损伤,气管插管深度如果过浅易造成气管脱落,过深易造成一侧肺不张或肺气肿。儿童气管插管的型号和深度的计算已有公式法,如表2中的儿童插管方法,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临床工作中应用比较方便;但是针对新生儿插管的方法一直没有公式法进行计算,一般按照经验进行,往往造成气管插管的内径和深度不够准确、容易对新生儿气管造成损伤的问题。
表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生儿气管插管内径及深度的方法,解决目前针对新生儿的气管插管依靠经验不够准确、不够简便、不易记忆、没有公式计算方法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根据新生儿体重选择气管插管的内径和插管深度;其中,
气管插管的内径(mm)=体重(kg)/2+2,
经口插入深度(cm)=体重(kg)+6,
经鼻插入深度(cm)=体重(kg)×2+6。
进一步,计算出的气管插管的内径数值按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该小数点后一位数值,接近0者按0计,接近5者按5计,接近10者进一位。
进一步,计算出的气管插管的内径数值如不足2.5mm按最小内径2.5mm计,大于4.0mm按最大内径4.0mm计。
进一步,新生儿年龄为小于等于28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标准化的新生儿气管插管方法、插管内径和深度准确,简便易记,效果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现,新生儿气管插管表格中的体重和气管插管的型号及深度存在一定的规律。经过大量的规律总结,本发明提出如表2中的新生儿插管公式来计算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型号和深度。
表2
由于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内径型号,最小内径为2.5mm,依次有3.0mm,3.5mm,最大内径为4.0mm,因此利用本公式计算出的结果,按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该小数点后一位数值,接近0者按0计,接近5者按5计,接近10者进一位(如3.2按3.0计,3.6按3.5计,3.8按4.0计),计算出的内径如不足2.5mm者按最小内径2.5mm计,大于4.0mm者按最大内径4.0mm计。
在临床大量实践中,经过对表2中的新生儿插管公式计算进行气管插管后,临床使用观察发现,本发明方法准确可靠,插管选取内径大小和深度合适,减小了新生儿插管过程中受伤的可能性。并且本发明方法还具有容易记忆、快速方便的特点。本发明公式简单易记、使用方便、计算迅速、准确实用,不但弥补了新生儿气管插管没有简易公式计算的不足,而且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下面列举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2kg的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内径(mm)=2/2+2=3.0,经口插入深度即唇-管端(cm)=2+6=8,经鼻插入深度即鼻-管端(cm)=2×2+6=10。
实施例二:3kg的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内径(mm)=3/2+2=3.5,经口插入深度即唇-管端(cm)=3+6=9,经鼻插入深度即鼻-管端(cm)=3×2+6=12。
实施例三:4kg的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内径(mm)=4/2+2=4.0,经口插入深度即唇-管端(cm)=4+6=10,经鼻插入深度即鼻-管端(cm)=4×2+6=14。
实施例四:3.3kg的新生儿,气管插管的内径(mm)=3.3/2+2=3.65≈3.5,经口插入深度即唇-管端(cm)=3.3+6=9.3,经鼻插入深度即鼻-管端(cm)=3.3×2+6=1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秀安,未经梁秀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64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