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电子传输或主体薄膜材料及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2413.6 | 申请日: | 2014-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3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77/66 | 分类号: | C07D277/66;C07D417/10;C07D417/04;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景林;王恩远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电子 传输 主体 薄膜 材料 及其 电致发光 器件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酚基-苯并噻唑铍配合物电子传输和主体薄膜材料及其在有机电致磷光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最早报道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Pope等人在蒽单晶两侧施以四百伏的高压时观察到了蒽发出的蓝光(见M.Pope,H.Kallmann and P.Magnante,J.Chem.Phys.,1963,38,2042)。但是由于单晶难于生长,驱动电压很高,所采用的工艺几乎没有实际用途,所以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1987年,美国Kokak公司的C.W.Tang等人采用超薄膜技术以空穴传输效果较好的二胺衍生物为空穴传输层,以8-羟基喹啉铝(Alq3)为发光层,透明的氧化铟锡(ITO)导电膜和镁银合金分别作为阳极和阴极,在10V驱动电压下得到亮度高达1000cd/m2的绿色发光,器件的效率为1.5lm/W,寿命在100小时以上(见C.W.Tang and S.A.VanSlyke,Appl.Phys.Lett.,1987,51,913)。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有机电致发光研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而深入地开展起来。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用的材料按功能主要分为:发光材料、载流子传输材极材料及主体材料等。载流子传输材料又可以分为电子传输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由于大部分空穴传输材料的迁移率远远高于电子传输材料,所以目前电子材料匮乏的短板是制约电致发光器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优秀的电子传输材料一般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良好的电子注入特性,以降低器件的开启电压;2.良好的空穴阻挡特性,以降低器件的载流子不均衡性;3.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以提高器件的效率;4.高的三线态能级,以减少磷光器件中的非辐射跃迁。目前虽然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发光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必须参杂在适当的主体材料中才能构成器件的发光层,因此新型高性能主体材料的研究开发同样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作为电子传输或主体薄膜材料的一系列酚基-苯并噻唑铍配合物,以及这些含铍配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涉及的酚基-苯并噻唑铍配合物,其通式如下式所示:
R1-R5是H、F、CF3或吡啶,但不同时为H,其中代表性的结构如下所示:
本发明所涉及的金属铍配合物电子传输或主体薄膜材料可以在绿光、黄光或红光等有机电致磷光发光器件中使用,电致发光器件发绿光,黄光和红光等颜色,从而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照明光源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器件的具体性能指标如实施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磷光掺杂材料的结构如下式所示:
附图说明
图1:应用本发明所述材料制备的的电致发光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2:应用本发明所述材料1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光谱图。
本发明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各部件名称为:透明玻璃或其它透明衬底1、附着在透明衬底上的ITO(铟锡氧化物)阳极2、空穴传输层3、主体材料(主体材料可以为本发明化合物)和磷光掺杂材料构成的发光层4、应用本发明化合物的电子传输层5、LiF阴极修饰层6、金属Al阴极7。
本发明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光谱如图2所示,发射峰波长为514、552和605纳米的光谱分别代表实施例23、24和25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薄膜材料1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24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