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管路固定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79032.2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3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瑞林迪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23 | 分类号: | F16L3/23;F16L3/26;F16L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0 天津市西青区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管路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管路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舒适度,车用电子系统的零部件数量不断上升,线束管路日趋复杂,对线束管路在车内有限的空间内的合理布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对线束和制动管路进行固定导向,在汽车上设置线卡和固定支架,线卡用于限定线束的走向,固定支架用于连接、固定管路。若缺少固定,则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使管路抖动,可能造成管路损坏。
线束和软性管路(如导水软管)在布置过程中,一般都要依靠卡扣来固定在事先开孔的车身上,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车身上的有限开孔很难满足大量的错综复杂的线束和管路的固定,当出现没有固定点的地方时,容易导致线束和管路的损坏至失效,造成整个汽车电气和其他系统出现故障,而过多使用固定支架就会增加成本;而且线束和管路的布置需要出现较大角度的弯折,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管路的线束的脱出,从而对汽车造成损坏。所以需要一种节约空间和能稳定固定线束和管路的固定支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管路固定支架,将管路固定部分与线束固定部分做成一个整体,而且有管路固定部分的可用空间大,管路固定部分、线束固定部分对管路和线束的固定牢固,稳定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管路固定支架,包括管路固定部分和线束固定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固定部分两侧设有所述线束固定部分,所述线束固定部分与所述管路固定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管路固定部分由带状弯折板固定连接而成,所述管路固定部分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所述管路固定部分的圆弧所占的圆心角为235°-300°,所述线束固定部分包括C型卡件、与所述C型卡件一端固定连接的卡片一、与所述C型卡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卡片二,所述卡片一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45°,所述卡片二为水平方向的平面结构。
所述管路固定部分包括第一软管固定结构、第二软管固定结构,所述第一软管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软管固定结构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软管固定结构、所述第二软管 固定结构上分别设有卡接口,所述第一软管固定结构、所述第二软管固定结构外侧设有所述线束固定部分,所述第一软管固定结构、第二软管固定结构的截面形状分别为圆弧形。
所述管路固定部分的圆弧所占的圆心角为270°。
所述卡片一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30°。
所述线束固定部分上设有安装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管路固定部分为弯折形,符合软管可弯折的特点,第一软管固定结构、第二软管固定结构的截面弧形占用的角度大,软管不易从支架中跑出,而且有两根并列的软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软管;线束固定部分内放置车上各种用线,其结构可以将线压在线束固定部分内,各种导线不易蹿出,保证了整个汽车的正常运行。本发明可以分别固定管路和线束,且安装操作便利,节约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线束固定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软管固定结构,2、第二软管固定结构,3、连接部,4、卡接口,5、带状弯折板,6、C型卡件,7、卡片一,8、卡片二,9、安装孔,10、线束固定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管路固定支架,包括管路固定部分和线束固定部分10,其特征在于管路固定部分两侧设有线束固定部分10,线束固定部分10与管路固定部分固定连接,管路固定部分由带状弯折板5固定连接而成,管路固定部分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管路固定部分的圆弧所占的圆心角为235°-300°,线束固定部分10包括C型卡件6、与C型卡件6一端固定连接的卡片一7、与C型卡件6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卡片二8,卡片一7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45°,卡片二8为水平方向的平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瑞林迪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瑞林迪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90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