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78320.6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0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善和;钱前;袁晓路;王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43100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环保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也将是整个社会长期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在现代化的生产制造中,废水、废气、废渣,始终存在,而含氰废水做为废水中的一种,各界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目前报导的处理含氰废水的方法很多,整体而言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高浓度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另一种是将低浓度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破氰的方法处理。对高浓度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回收一般采用: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液膜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对高浓度含氰废水中氰化物的回收,但是残留的废水一般都需要二次处理。对低浓度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进行破氰一般采用:化学氧化法、生物氧化法、自然降解法等,这些方法耗时长,在设备的投入方面较大。
含氰废水的处理在以传统方法进行的同时,国内外专家也在寻找一低投入、高去除率,性价比高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a.将含氰废水经热交换升至60~110℃;
b.向含氰废水中按照氰根及甲醛的摩尔比为1:0.5~3加入甲醛,反应时间为0.1~2h;
c.向含氰废水中按照氰根及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1~5加入氢氧化钠,反应时间为1~5h。
所述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含氰废水的处理温度为95℃。
所述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是,氰根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2。
所述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是,甲醛和含氰废水的反应时间为0.5h。
所述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是,氰根及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3.1。
所述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是,氢氧化钠和含氰废水的反应时间为2h。
所述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是,含氰废水中CN-浓度大于300mg/L。
所述一种含氰废水的破氰方法,其特征是,含氰废水中CN-浓度为300~5000mg/L。
本发明的原理方程式如下:
本发明反应路线见图1所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以除去CN-浓度大于500ppm废水中的氰根,去除率高达99%以上;
2.本发明破氰时间短,3h之内即可完成对匹配含氰废水的破氰处理;
3.本发明所需设备少,有供热设备、反应容器即可;
4.本发明通过对含氰废水中氰根的破解实现含氰废水中氰根的降低,消除用微生物继续降解含氰废水的过程中其他有机物由于废水中较高浓度氰根的存在而对微生物造成毒害的可能性。为含氰废水的达标排放提供进一步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反应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取氰根浓度为467mg/L的废水500ml,加热至90℃,在搅拌条件下缓慢加入37%wt甲醛0.87g,0.5h后加入片碱0.9g,2h后取样测量处理后废水中氰根的浓度c1。
实施例2
取氰根浓度为3575mg/L的废水4m3,加热至85℃,在搅拌条件下缓慢加入37%wt甲醛36kg,1h后加入40%wt液碱149kg,2h后取样测量处理后废水中氰根的浓度c2。
实施例3
取氰根浓度为3256mg/L的废水3.5m3,加热至100℃,在搅拌条件下缓慢加入37%wt甲醛32kg,1h后加入40%wt液碱136kg,3h后取样测量处理后废水中氰根的浓度c3。
表1给出了上述三个实施例氰根浓度在处理前后的对比情况。
表1不同处理方法废水中的氰根浓度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含氰废水进行处理,在氰根的破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8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