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粉尘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5016.6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0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雨成;郝志勇;岳立新;张凤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0 | 分类号: | G01N1/2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23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粉尘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粉尘采样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井下粉尘收集装置,用于收集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的自然沉降的粉尘。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矿开采强度越来越大,采掘工作面的粉尘量也随之增加,大量的粉尘直接危害井下矿工的身体健康,且发生粉尘爆炸的危险性也随之升高,而准确掌握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粉尘分散度是避免井下粉尘危害的重要手段。
粉尘分散度作为井下重要的监测指标参数,其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至关重要,能够影响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来自粉尘收集过程。现阶段最常用的粉尘收集方法为吊盘法,在巷道顶板附近吊挂一个采样盘,在巷道两帮及底板两侧放置采样板,使用滤纸收集粉尘,当粉尘沉降结束后,一般通过对折滤纸或是将滤纸上的粉尘直接转移到容器中,再将装有粉尘的容器送到实验室进行粉尘分散度的检测。
但是在将粉尘转移到容器的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首先,人为拿起滤纸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晃动,进而造成滤纸上的一些粉尘脱落,这会直接导致粉尘分散度最终检测结果的失真;其次,滤纸的人工换取是直接在现场暴露的环境中进行的,由于滤纸有较强的静电吸附性,人工换取滤纸时避免不了会吸附一些多余粉尘,而这些多余粉尘也会直接导致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的失真。也就是说,采用传统方法收集的粉尘,其检测得出的粉尘分散度真实性是大打则扣的,不能真实反映采掘工作面粉尘分散度的分布规律,因此相应的增加了井下作业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粉尘收集完成后能够避免人为干扰及能够提高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真实性的井下粉尘收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井下粉尘收集装置,包括粉尘收集单元和支撑单元,所述粉尘收集单元包括箱体、抽拉板、收集盘、滤纸、机械计时器、旋转阻尼器、弹簧阻尼器及拉力弹簧;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架,在支撑架竖直方向上设置有若干托盘,所述粉尘收集单元与托盘相对应;
所述抽拉板设置在箱体内,抽拉板通过滑道与箱体滑动配合;所述收集盘设置为对折式结构,包括两个对折扇,收集盘对折方向与抽拉板滑动方向相同,收集盘的内侧对折扇水平固装在抽拉板上表面;所述滤纸设置在收集盘上;
所述收集盘的中心转轴一端与旋转阻尼器一端相连接,旋转阻尼器另一端固接在抽拉板上,收集盘的中心转轴另一端铰接在抽拉板上,在中心转轴与抽拉板之间安装有第一扭簧;
在所述抽拉板上设置有一通孔,通孔内设置有压块,压块上端与收集盘的外侧对折扇相对应,压块下端铰接在抽拉板上,在压块铰接处与抽拉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扭簧;在所述箱体的内壁设置有顶杆,顶杆与压块相对应;
所述弹簧阻尼器和拉力弹簧均设置在抽拉板下表面,弹簧阻尼器和拉力弹簧均与滑道平行设置;所述弹簧阻尼器一端与抽拉板相固连,弹簧阻尼器另一端固接在箱体上;所述拉力弹簧一端与抽拉板相固连,拉力弹簧另一端固接在箱体上;
所述机械计时器安装在箱体上,机械计时器的锁头与抽拉板上设置的锁孔相对应。
在所述收集盘圆周上设置有挡环。
所述滤纸通过卡紧片固定在收集盘上。
在所述箱体顶端设置有提手,提手与箱体相铰接。
所述若干托盘在支撑架上的高度可调。
所述粉尘收集单元为若干组,每组粉尘收集单元的箱体上均标记有编号,若干组粉尘收集单元统一配置有收纳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避免了滤纸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晃动,而造成滤纸上的一些粉尘脱落;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粉尘收集结束后能够自动实现滤纸与周围环境的隔离,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真实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井下粉尘收集装置的粉尘收集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支撑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为粉尘收集单元初始位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抽拉板与收集盘、机械计时器及压块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5为抽拉板与弹簧阻尼器、拉力弹簧及压块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中,1—箱体,2—抽拉板,3—收集盘,4—机械计时器,5—旋转阻尼器,6—弹簧阻尼器,7—拉力弹簧,8—压块,9—顶杆,10—挡环,11—滑道,12—锁头,13—锁孔,14—支撑架,15—托盘,16—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未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50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