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离富集菊花提取液中黄酮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73417.8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3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闫永胜;刘峪;韩娟;刘仕通;朱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28 | 分类号: | A61K36/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富集 菊花 提取 黄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富集菊花提取液中黄酮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双水相浮选技术来分离富集菊花中的黄酮的方法,特指以小分子醇类丙酮为浮选剂,以硫酸铵作为分相的盐析剂,在惰性气体N2的作用下基于小分子醇类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法(ATPF)分离富集菊花提取液中的黄酮的方法,属于医药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是指具有C6-C3-C6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大部分为色原酮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水果、蔬菜和牧草当中,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最初,这类物质的粗制品仅作为燃料使用,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外把槲皮素,芦丁用于临床药物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后相继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VC 的活性和较强的抗油脂氧化能力。至80年代以后,对其研究又开始转向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以及对老年疾病的防治功能上,发现在生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防癌抗癌、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调节免疫和止血镇痛等功效。近年来,随着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黄酮类化合物的独特功效将得到不断的发掘及应用。因此采用不同方法,从大自然中获取黄酮类化合物被各国政府,医药部门列为重要的研究热点,黄酮类化合物也日益成为天然药材,保健食品的一类功能因子而备受人们亲睐。
菊花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菊目菊科菊属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它的主要化学成份包括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等。目前已经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香叶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榭皮素,橙皮素等。传统的黄酮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提取法、固相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但是这些方法操作复杂,所需设备成本高,同时提取出来的黄酮杂质多,纯度低,产品的商业价值小。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高效、无污染的绿色分离纯化方法。
双水相体系是一类新型萃取分离体系,它是由两种聚合物或一种聚合物和一种盐的水溶液在一定浓度下混合自发形成的两相体系,具有无毒、无污染、萃取条件温和、样品易分离、操作简单等优点。与传统的双水相萃取体系相比,小分子醇-无机盐双水相体系使用的有机溶剂成本低且易于蒸发回收,分相时间短,萃取过程不易乳化,达到绿色化学的目的。
1955年由Albertson首先利用双水相技术来分离生物分子(Albertson P A, (1986) Partition of cell Particles and Macromolecules,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项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双水相技术在动力学研究、双水相亲和分离、多级逆流层析、反应分离耦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其操作条件温和、有机溶剂用量少、可调节因素多及易于工业化放大和操作等,广泛用于物质的提取和分离富集。
Sebba于1962年首次提出溶剂浮选(Solvent Sublation,简称SS)(Sebba F. Ion Flotation. New York: Elsevier, 1962, Page 154.),是指将一定量非极性、弱极性或混合有机溶剂加在待浮选溶液的表层,直接将目标物浮选至上相。与常规分离方法相比,具有设备简便、操作简单、浓缩分离快、富集倍数高(通常达104)、耗能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处理大量试样和分离富集极稀溶液中的痕量成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菊花黄酮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耗时低效的缺陷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同时易于工业化生产的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法提取分离菊花中的黄酮的方法,使得菊花资源能更好的被我们开发利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利用小分子醇/盐双水相气浮溶剂浮选法分离富集菊花中的黄酮,是以低成本的小分子醇丙酮作为浮选溶剂,以硫酸铵((NH4)2SO4)作为盐析剂,利用惰性气体N2对菊花中黄酮进行分离富集的方法。
本发明具体步骤:
(1)用超声细胞破碎仪对菊花进行粗提取,用循环冰水浴控制粗提液的温度在超声结
束后为35±1℃(上升10℃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34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拉曼光谱测量的半导体激光器
- 下一篇:一种管道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