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65107.1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3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海基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F24F13/28;A61L9/22;B01D46/00;B01D53/7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李韵 |
地址: | 532203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去我国的经济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到的破坏,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雾霾天气的出现,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空气净化器,目前最常见的空气净化器有两种,一种是单纯的清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另一种是既能清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又能清除空气中携带的细菌和有害气体如甲醛和苯等,第一种虽然造价便宜但是对空气的清洁力度不够,第二种虽然能有效清洁空气,但是造价高昂且体积也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开发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不仅能有效净化空气,还能有效的释放负离子,清除空气中的细菌和有害气体。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
箱体,其一侧设置有进气口,与所述进气口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气口,在所述箱体内部从进气口侧至出气口侧依次设置有过滤部、负离子部和风扇;
所述过滤部,其用于净化气体中微粒,所述过滤部在所述箱体内部从箱体顶部延伸至箱体底部设置,所述过滤部包括: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之间的间隙为3~6mm,所述第一过滤层为活性炭层,所述第二过滤层为HPEA(高效空气净化器)过滤器,所述活性炭层的中部密度大于四周密度;
所述负离子部,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用于释放负离子,所述负离子部包括:光触媒层和纳米电气石层,所述光触媒层包括:白炽灯和表面涂有厚度为6mm的纳米光触媒材料的金属网,所述白炽灯安装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或底部,所述金属网从箱体顶部延伸至箱体底部设置,所述白炽灯以灯光照射在所述金属网表面的方式设置,
所述纳米电气石层包括:三块表面涂有厚度为5mm的纳米电气石的板体,每一板体的长度均小于所述箱体的高度,每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的顶部或底部固定,三块板体交错平行设置以形成弯曲回折的气体通道,且三块板体之间存在4~8mm的空隙,每一板体上均设置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突起;
所述风扇,其与马达连接设置,所述马达驱动所述风扇转动,所述马达设置有R1和R2两种转速,且转速R1小于转速R2,在所述风扇的作用下,气体从所述进气口进入,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所述光触媒层和纳米电气石层,从所述出气口排出;以及
气味传感器,其用于检测所述箱体内部的气体质量,所述气味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所述气味传感器与所述马达和所述白炽灯电连接,
其中,在所述气味传感器上设置有气体质量第一限值和气体质量第二限值,气体质量第一限值小于气体质量第二限值,所述气味传感器实时检测所述箱体内部的气体质量值,若所述箱体内部的气体质量值小于所述气体质量第一限值,则所述气味传感器控制所述马达以转速R1工作,所述白炽灯关闭,若所述箱体内部的气体质量值在所述气体质量第一限值和所述气体质量第二限值之间,则所述气味传感器控制所述马达以转速R2工作,所述白炽灯关闭,若所述箱体内部的气体质量值大于所述气体质量第二限值,则所述气味传感器控制所述马达以转速R2工作,同时开启所述白炽灯。
优选的是,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的甲醛清除部,所述甲醛清除部位于所述风扇和所述负离子部之间,所述甲醛清除部包括:甲醛清除液、盛放盒和加热板,所述甲醛清除液放置在所述盛放盒内部,所述加热板对所述盛放盒加热,所述加热板的加热温度为30℃,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气味传感器电连接,当所述箱体内部的气体质量值大于所述气体质量第二限值时,则所述气味传感器开启所述加热板。
优选的是,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中,所述金属网的孔径为2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海基,未经杨海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51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