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音场理论的可调节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1311.6 | 申请日: | 2014-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5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02 | 分类号: | H04R1/02 |
代理公司: | 宁波理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4 | 代理人: | 孟湘明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音响设备 调节臂 可调节支架 安装结构 支撑构件 音场 紧固构件 连接元件 居中位置 音场效果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音场理论的可调节支架,其包括:一紧固构件,和一调节单元,该紧固构件设置于该调节单元上,所述调节单元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调节臂,至少一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设置于该调节臂上,至少一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设置于该调节臂上,以及至少一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可选择的连接所述调节臂、支撑构件或安装结构中的一个或以上。当至少一该可调节支架安装上至少一音响设备后,该音响设备的使用者可以位于该音响设备的音场的居中位置,从而使音响设备营造出更好的音场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节支架,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音场理论的可调节支架。
背景技术
现在电子设备的发展方向,正在朝向日益的穿戴化和可移动方向发展,换言之,就是处于如何在运动中利用电子设备实现更完善的视听感受。而在音响领域,良好的音场能否维持,是营造一个完善的聆听环境的重要环节。而在常见的音响系统中,尤其Hi-fi高级音响领域,其所构造出的声学系统往往是基于固定的音响设备摆放所架构的,聆听者处于音场的中轴上,优选为音场的中央,从而音响系统发出的声音可以更加真实的传递给听众。但是现今的音响设备,尤其是扬声器的架构正在愈发的集成化,所以很多原本区分的音响设备也可以集合到一处,但是常见的便携式的音响设备往往做到的是可手持的特点,重在轻便小巧,而能够随身携带。但是基于声音的传播理论,尤其是音场理论,音响设备所营造的音场居中才能制造出最佳的聆听效果,可是简单的手持音响设备则很难保障居中的音场位置。
人耳能辨别来自不同方位的声音,有赖于声源与双耳之间形成的相同或不同的角度。由于角度的差距,使得声音由声源传到左、右耳的时间产生微小的时间差,而人耳的生理特性对这微小的时间差非常敏感,使人能够产生准确的方向感;同时又由于角度的差距,使声源到达左、右耳的距离产生微小的差距,人耳又可以通过声音强弱的微小差距产生距离感,从而使声像得到准确地定位。进而,音场的概念也基于此而得以发挥。再进一步而言,因为单个扬声器的音响的“点音源”往往只能产生“点”声源,点声源只能模拟声音的强弱并使人产生距离感,而不能产生不同声源在不同位置的位置感。很多音响设备可以安装多个扬声器从而形成一个居中的优质音场,但是该音响设备的音场位置却不能随着使用者的移动而移动,而且使用者也难以在使用者移动的情况下将一个音场维持在一个相对于使用者本身固定的位置。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如何将该音响设备连接到使用者所用的其他设备上,尤其是如何将该音响设备便捷的连接并且易于转变音场的方向。
尤其是在很多运动器材上,该运动器材的使用者往往是居中的,该种使用位置有利于使用者感受到良好的音场。一般的高端运动器材设备往往是通过直接在该运动器材上设置一组或者多组对称排布的扬声器设备来营造优质的音场效果。但是这种设计往往只能在该种设备上使用,增加了整体设备的造价,却不能给予使用者最大的使用便利,所以一种方便于拆卸、能够提供良好的音场效果的可调节音响支架能够给予使用者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感官享受。
同时,基于音场理论,人的听觉对于声音的位置和方向的敏感性很强,而且音场的基本位置为前、后、高、低四个方位,所以基于音场理论应控制音响设备在两个轴向方向上的前后活动与上下活动,令使用者基于所播放声音效果的不同以及使用者所处的方位,进行灵活的调节,从而得出合适的音场效果。所以如果能够提供一种可调节支架,方便的将该音场的方向和位置进行调整,甚至能更大范围的延展音响设备的音场可调节范围,可以更加方便使用者调节音场,无疑能给予使用者更加完善的听觉感受。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发明背景,基于音场理论所设计的该可调节支架,其应该是能够灵活的添附到其他设备或结构上的,从而方便使用者能够在自身移动或者变换使用位置的情形下,仍就可以享受优质的音场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13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信号中继设备
- 下一篇:用户卡数字签名验证的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