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路板中铜的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47510.1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8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杨蕴敏;曹侃;管俊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25C1/12 | 分类号: | C25C1/12;C22B7/00;C22B15/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孙彬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路板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路板中铜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废弃物综合回收处理技术主要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机械处理法、微生物法以及几种技术相结合等。
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主要用于金、银等贵金属的回收。火法冶金由于废弃印刷线路板中含有卤素阻燃剂,燃烧易造成有毒气体逸出,造成二次污染,且贵金属也易以氯化物的形式挥发,造成金属的损失,使金属回收率降低;大量非金属成分,如塑料等也在焚烧中损失,造成可回收资源浪费,另外,由于对处理设备要求严格,其价格昂贵,从而处理成本高。
化学湿法冶金技术包括酸洗、溶蚀等,是将废弃印刷线路板用强酸或强氧化剂进行处理,得到贵金属的剥离沉淀物,再分别将其还原成金、钯等,含有高浓度离子的废液则可回收铜等其它有价值的金属,通过该方法可获得高品位及高回收率的金、银等贵金属及铜等有色金属,具有费用低的特点。但是,该方法的浸出液及残渣具有腐蚀性和毒性,若处理不当,易引起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部分金属的浸出效率低,作用不明显,当金属被覆盖或敷有焊锡时,被包裹的贵金属更无法回收,致使该法的经济可行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线路板中铜回收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成本低、污染小、可以循环进行的线路板中铜的回收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路板中铜的回收方法,其中,该回收方法为循环回收方法,每个循环包括:生化反应阶段、氧化反应阶段和电解回收铜阶段;
其中,生化反应阶段包括,在生化反应槽中培养获得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氧化反应阶段包括,在氧化反应槽中将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与线路板粉末接触,并施加浸出微电场,获得浸出液;电解回收铜阶段包括,在电解槽中对浸出液施加电解微电场获得铜和循环培养液;所述循环培养液用于在生化反应阶段继续培养获得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
本发明的线路板中铜的回收方法,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废弃线路板中的铜,使菌液得到循环利用,解决了传统的湿法冶金造成大量难处理污水的问题;本法只需一些破碎线路板及回流菌液的电费,与传统方法相比节能60%左右,克服了传统火法冶金需要大量能源的缺陷;利用该法与机械处理法结合使用,铜的回收率可达99.99%,弥补了单一的机械处理法的不足;这种连续回收废弃线路板中铜的方法为产业化提供了便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许多可应用的创造性概念,该创造性概念可大量的体现于具体的上下文中。在下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作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路板中铜的回收方法,其中,该回收方法为循环回收方法,每个循环包括:生化反应阶段、氧化反应阶段和电解回收铜阶段;
其中,生化反应阶段包括,在生化反应槽中培养获得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氧化反应阶段包括,在氧化反应槽中将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与线路板粉末接触,并施加浸出微电场,获得浸出液;电解回收铜阶段包括,在电解槽中对浸出液施加电解微电场获得铜和循环培养液;所述循环培养液用于在生化反应阶段继续培养获得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所述氧化亚铁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f.)。
所述氧化亚铁硫杆菌可以为分离自活性污泥的菌株,分离的方法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分离驯化方法,例如利用9K培养基纯化获得的菌株,为了获得具有较高代谢能力的菌株,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菌种诱变方法,例如,可以采用紫外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适合回收线路板中铜的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可以采用9K培养基在转速为140-170r/min,温度为25-30℃、pH为2-2.5的条件下震荡培养获得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在所述菌液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密度为6.5-7.0×107个/ml,pH值为2-2.5,Fe3+的浓度为10-30mol/L,Fe2+的浓度低于0.05mol/L。优选的情况下,在所述菌液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密度为6.6-6.8×107个/ml,pH值为2.2-2.4,Fe3+的浓度为15-25mol/L,Fe2+的浓度低于0.04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75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