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智能化决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6059.1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57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孙栓柱;孙虹;华伟;代家元;祁建民;陈建明;周春蕾;孙彬;张友卫;王林;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00 | 分类号: | G06F17/00;G06Q50/06;G06Q10/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电厂 污染物 排放 总量 控制 智能化 决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智能化决策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引入总量控制思想,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前,中国宏观上采取的总量控制是目标总量控制,我国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基本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国家根据各省(区)申报的实际排放量为基准经核实后作为基数,再经适当平衡调整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分解到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再由各省级环保局将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级市,然后再分解下达到各县、区及基层重点工业污染源。
对于燃煤电厂,虽然从传统的污染物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但在总量控制具体实施环节中,排放总量初始分配后,并没有实现对实际排放量的动态、计划性管理,导致电厂、地区非预期超排,给发电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精确化控制带来了一定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智能化决策方法,通过对排放总量初始分配目标的分解,以及对实际排放量的动态跟踪,分析燃煤机组污染物排放总量潜力,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理论,指导发电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开展、执行排放总量的内部调剂、区域平衡等动态总量控制策略,以实现发电企业、地区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目标的最大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智能化决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计算单台机组年度超排量或减排量,计算过程如下:
1-1)利用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统计从年初至目标月份的实际污染物排放总量;
1-2)根据下达的机组全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加权电量因子,计算出从年初至目标月份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再根据步骤1-1)获得的年初至目标月份的实际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从年初至目标月份实际污染物排放量与目标排放量的偏差,其中,年初至目标月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Qobj=βQyear (1)
式中,Qobj为年初至目标月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Qyear为机组全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β为加权电量因子,Preal为年初至目标月份机组实际发电量,Pyear为机组全年计划发电量;
1-3)根据全省统调机组全年发电计划,确定机组从目标月份至年底的平均负荷率,再以机组平均负荷率、机组脱硫及脱硝系统进出口烟气成分浓度限值、业务系统关键运行指标限值为校核标准,以机组污染物排放单位绩效为目标,利用多线性规划理论,寻找机组在对应负荷率下的最优工况及最优排放绩效指标;
所述业务系统关键运行指标包括脱硫系统PH值、钙硫比、吸收塔液位;
其中,机组平均负荷率α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式中,η为从目标月份至年底机组剩余利用小时数;P0为机组额定功率;
1-4)通过所述步骤3)得到的最优排放绩效指标,结合年内剩余时段机组计划发电量,计算机组年内剩余时段预期最小污染物排放量Qmin,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Qmin=(Pyear-Preal)×ζ最优 (3)
式中,ζ最优为机组最优排放绩效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60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