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0667.1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5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翁士君;张正忠;余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怡(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中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2150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外壳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制造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遮光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装置的外壳通常会开设多个贯孔,多个发光元件对应贯孔设置,其中发光元件可能从贯孔露出。通过发光元件的发光可显示电子装置的信息。然而,这样的设计使外界杂质容易通过贯孔进入到电子装置内部,导致电子装置内部的元件容易受到污染。
此外,另一种工艺中,可利用模具的突出结构形成外壳的盲孔;然而,这样的方式导致模流材料流速不均及冷却速率不均的问题,如此反而导致外壳形成一粗糙的压力痕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制造方法,可改善外界杂质容易通过贯孔进入到电子装置内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一壳体,壳体具有一内表面与一外表面,内表面是定义成朝向电子装置内部的表面;形成一遮光结构于壳体的内表面上;以及,从壳体的内表面往外表面的方向形成一盲孔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一壳体,壳体具有一内表面与一外表面,内表面是定义成朝向电子装置内部的表面;于形成壳体之后,形成一遮光层于壳体的内表面上;以及,从遮光层往壳体的外表面的方向形成一盲孔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一壳体,壳体具有一内表面与一外表面,内表面是定义成朝向电子装置内部的表面;于形成壳体之后,从壳体的内表面往壳体的外表面的方向形成一盲孔图案;以及,设置一遮光墙于壳体的内表面,其中遮光墙围绕盲孔图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外观图;
图1B绘示图1A的电子装置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
图2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图;
图4A至图4C绘示图1A的外壳的制造方法;
图5绘示图1B的盲孔图案与壳体于射出成形工艺一起形成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B绘示图2的外壳的制造方法。
其中,附图标记
10:模具
11:上模
12:下模
13:突出部
100、200、300:电子装置
110、210、310:外壳
111、111’:壳体
111a:盲孔图案
111s1、212s:内表面
111s2、111s5:外表面
111s3:底面
111s4、112s:内侧面
1111:第一部分
1112:第二部分
112:遮光层
112a:贯孔图案
120:发光元件
120u:发光面
212:遮光墙
L1、L2:光线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外观图。电子装置100例如是无线路由器、微型基地台、网络监视器、电话机等无线通讯装置、消费性电子装置或家电。
图1B绘示图1A的电子装置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电子装置100包括外壳110及至少一发光元件120。
外壳110包括壳体111及遮光层112(遮光结构)。壳体111的材料例如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乙烯(PS)或其组合。壳体111可以是白色、黑色或其它色彩的壳体。
壳体111具有相对的内表面111s1与外表面111s2,其中内表面111s1朝向电子装置100的内部。壳体111具有至少一盲孔图案111a,盲孔图案111a从内表面111s1往外表面111s2方向延伸,但不贯穿壳体111。如图1A所示,盲孔图案111a例如是因特网图案、拨号图案、无线通讯图案、扩音图案、麦克风图案等各种与电子装置100的操作相关的图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怡(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中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怡(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中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06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