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冷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39315.4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5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吴政谚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C21D6/04 | 分类号: | C21D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张雅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度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深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深冷处理常用以改善金属工件的机械性质,目前深冷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如刀具、模具或铸件等以钢材制成的工件。深冷处理技术依处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一般深冷处理及超深冷处理,其中超深冷处理方式是将工件快速降温至超低温度,例如:将工件置于液态氮(-196℃)中,借由超低温的处理使钢材工件中残留的沃斯田体几乎完全转变成麻田散体、消除金属内部应力、析出碳化物,及稳定材料组织结构等。因为沃斯田体含量越多,钢材工件的硬度越低,借由深冷处理技术可减少钢材工件内沃斯田体的残留,此为该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理解,于此不再加以赘述。
虽然借由超深冷处理可改善工件的材料特性,但因为在瞬间降温过程中且直接接触液态氮可能会导致工件表面产生一些裂痕或是工件本身变形或破裂,增加产品不良率。而现有的液态氮汽化法降温方式,可使工件不直接接触液态氮,透过液态氮汽化或雾化的低温环境中,将工件和缓降温,可以避免工件表面产生裂痕,但此方式降温处理时间较长,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工件良率的深冷处理方法。
本发明深冷处理方法,包含一保护步骤、一降温步骤,及一取出步骤。该保护步骤是将一工件的外表面设置一使该工件与外界隔绝的保护层,该保护层结合该工件成为一处理件,该保护层是一气泡薄膜。该降温步骤是将该处理件降温至所需的一第一温度。该取出步骤是接续于该降温步骤后,是将该处理件的保护层移除而取得该工件。
较佳地,前述深冷处理方法,其中于该降温步骤中,先将该处理件依序分段降温至该第一温度,该第一温度小于摄氏零下100度。
较佳地,前述深冷处理方法,其中于该取出步骤中,先将该处理件加热,再将该保护层移除而取得该工件。
较佳地,前述深冷处理方法,其中还包含一个接续于该取出步骤的回火步骤,于该回火步骤中,先将该工件加热后再进行冷却。
较佳地,前述深冷处理方法,其中于该降温步骤中,该降温步骤中,其分段降温方式是将该处理件依序放入不同温度的液体中进行降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保护层包覆密合该工件而在该降温步骤中,有助于保护该工件,避免该工件因快速降温而导致该工件破裂或损坏,而增加产品良率且减少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流程图,说明本发明深冷处理方法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保护步骤;
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降温步骤;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回火步骤;
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本发明深冷处理方法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保护步骤;
图6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降温步骤;
图7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取出步骤;
图8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回火步骤;
图9至图13皆是示意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降温步骤是;及
图14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回火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为本发明深冷处理方法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保护步骤1、一降温步骤2、一取出步骤3,及一回火步骤4。
参阅图1与图2,首先执行该保护步骤1,先将一待处理的工件11的外表面设置一保护层12,且该保护层12结合该工件11而成为一处理件13。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保护层12为气泡薄膜的态样,但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将该工件11完整包覆再形成气密,且能达成该保护层12将该工件11包覆保护并使该工件11与外界隔绝即可。
参阅图1与图3,于该降温步骤2中,是将该处理件13降温至所需的一第一温度,该第一温度为一液态氮21的温度(-196℃),透过将该处理件13直接放入该液态氮21中且放置四小时后执行该取出步骤3。接着于该取出步骤3中,将该处理件13放入于沸水中静置三十分钟,再将该保护层12移除而取得该工件11。接着如图1、4所示,于该回火步骤4中,将该工件11直接置放于沸水中并持续煮沸两小时,再将该工件11取出置放于室温环境中自然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未经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93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