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调节糖尿病的异戊二烯类黄酮化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23171.3 | 申请日: | 2014-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9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嘉南;纪俐伶 | 申请(专利权)人: | 彦臣生技药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353 | 分类号: | A61K31/353;A61P3/10;A23L3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87 | 代理人: | 沈锦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调节 糖尿病 异戊二烯 类黄酮 化合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异戊二烯类黄酮化合物的新颖用途,其用于制备调节血糖的组合物,特别是涉及治疗或预防糖尿病的用途。
背景技术
埃及于公元前约1500年已发现糖尿病[1][2],但直到公元1900年后才逐渐清楚其病理机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2011年全世界约有3.46亿人罹患糖尿病,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的病人最多。
糖尿病是一种醣类代谢异常的疾病。此病的发生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并常造成三多一少现象(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及体重减少)、血糖过高及尿中含有高量葡萄糖等病状。胰岛素主要是控制身体肌肉组织细胞及脂肪组织细胞吸收且利用葡萄糖的激素,所以当缺乏胰岛素时,血液中葡萄糖便无法进入这些组织细胞利用,将产生高血糖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分为四类[3]:(1)第一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2)第二型糖尿病(胰岛素非依赖型);(3)续发型糖尿病;及(4)妊娠期糖尿病。虽然这四种糖尿病有部分相同的病理特征,其因为胰脏的兰氏小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无法降低血糖浓度所产生的高血糖现象,但这四种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与原因却不相同。
第一型糖尿病好发于年纪小的病患,其大都是因为身体具有自体免疫疾病,造成β细胞被破坏无法分泌胰岛素所造成。第二类型糖尿病好发于中年人,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生活型态及肥胖相关。就分子机制而言,可能是β细胞已有部份损坏,造成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亦或是分泌量充足,胰岛素却无法与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接受器正常结合,因此无法诱导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而利用,或者是其它不明原因所造成。娠期糖尿病与第二型糖尿病类似,可能是贺尔蒙的干扰作用所造成,而生产后即可排除贺尔蒙的作用干扰并且回复至正常。
针对控制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近数十年来已上市胰岛素与许多口服调节血糖药,但其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并无法完全治愈第一型与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其所造成的并发症才是让病患丧命的最主要原因。所述等糖尿病并发症可包括:低血糖症、酮酸中毒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神经及微血管病变等。
研究统计指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人数约占所有糖尿病病患人数的90%[4]。口服降血糖药为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其以药物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类别[5]:双胍类药物(Biguanide)、磺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格列奈类药物(Meglitinides)、α-糖苷酶抑制剂(A1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
双胍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这类药物包括二甲双胍(metformin)、苯乙双胍(phenformin)及丁双胍(buformin)等;磺脲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这类药物包括甲苯磺丁脲(tobutamide)、乙酰苯磺酰环己脲(agetohexamide)、杜拉唑胺(tolazamide)、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目标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这类药物包括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格列奈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包括瑞帕格利尼得(repaglinide)、替格利尼得(nateglinide);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有米格列醇(miglitol)、阿卡波糖(acarbose)、伏格列波糖(voglibose);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DPP-4增加GLP-1在体内活性,及增加GLP-1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这类药物包括维格列汀(vildagliptin)、西他列汀(sit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利格列汀(linagliptin)。上述药物仅能调控血糖,避免造成疾病恶化,仍难以治愈糖尿病。因此,研发更可靠且效果更佳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仍为目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彦臣生技药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彦臣生技药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31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