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仰卧起坐练习助力带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23015.7 | 申请日: | 2014-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3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范鹏;孙红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A63B23/02 | 分类号: | A63B23/02;A63B21/0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31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仰卧起坐 练习 助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育运动健身器材,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仰卧起坐练习使用的助力带。
背景技术 仰卧起坐,是在校学生达标测试的一项必测内容,但是,进行仰卧起坐训练需要有一定的腹部肌肉力量才能进行,对于那些体格肥胖的女生,特别是完成一次仰卧起坐动作都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由于她们的腹部肌肉力量很弱,完成仰卧起坐训练实有困难,存在训练障碍;现有一些仰卧起坐助力装置如健腹机等,对腹部肌肉力量较弱者完成仰卧起坐训练有一定助力作用,但存在器材体积及重量较大、携带不方便且价格比较昂贵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仰卧起坐练习助力带,利用弹力带被拉长后的回弹力帮助腹部肌肉力量较弱者完成仰卧起坐训练动作。本助力带体积小、重量轻,携带、使用、存放都很便捷,且价格低廉,对腹部肌肉力量较弱者完成仰卧起坐训练有很好的助力作用,对提高练习者腹部肌肉力量具有实际意义。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仰卧起坐练习助力带,由以下技术内容特征构成:弹力带、保护垫、固定带或两个环体。所述弹力带为环状或带状,由弹性材料制成。可有以下两种方案:
一、环状弹力带。所述环状弹力带的内侧面为平面;所述保护垫为软质材料制成,设置于弹力带的内侧平面上;所述固定带设置于环状弹力带内侧平面与保护垫对称部位;所述固定带两个端头的内、外两个侧面设置有粘链。
二、带状弹力带。所述带状弹力带内侧面为平面;所述保护垫为软质材料制成,设置于弹力带内侧平面的中间部位;所述带状弹力带的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所述环体,环体为软质非弹性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对于腹部肌肉力量较弱,独立完成仰卧起坐训练有困难的锻炼者,使用本助力带训练时,弹力带被拉长后的回弹力可有效帮助她们完成仰卧起坐训练动作。本助力带体积小、重量轻,携带、使用、存放都很便捷,且价格低廉。所述仰卧起坐练习助力带使用不同弹性的材料可产生不同回弹力,满足不同训练者的训练需要,对腹部肌肉力量较弱者完成仰卧起坐训练有很好的助力作用,对提高练习者腹部肌肉力量具有实际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端头设置粘链的仰卧起坐练习助力带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端头设置环体的仰卧起坐练习助力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练习者使用助力带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仰卧起坐练习助力带如图1、图2、图3所示,它包括弹力带1、保护垫2、固定带3或环体4。所述弹力带1,由弹性材料制成。可有以下两种方案:
一、环状弹力带。所述环状弹力带1的内侧面为平面;所述保护垫2为软质材料制成,设置于弹力带1的内侧平面上;所述固定带3设置于环状弹力带1内侧平面与保护垫2对称部位;所述固定带3两个端头的内、外两个侧面设置有粘链。
二、带状弹力带。所述带状弹力带1内侧面为平面;所述保护垫2为软质材料制成,设置于弹力带1内侧平面的中间部位;所述带状弹力带1的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所述环体4,环体4为软质非弹性材料。
所述仰卧起坐弹力带采用不同弹性材料可产生不同回弹力,满足不同锻炼者的需求。
使用方法
方案一:锻炼者双腿屈膝、并拢坐立于垫子上,将环状弹力带1上的保护垫2置于颈部后面,将环状弹力带1上的固定带3置于双膝关节下方并围绕双腿粘结固定,向后仰体成仰卧状,此时弹力带被拉长,随即借助弹力带的回弹力收腹,由仰卧位复原到初始坐立位即助力完成一次仰卧起坐训练动作。
方案二:锻炼者双足分别穿过设置在弹力带1两个端头的环体4,将环体4置于两大腿部位,双腿屈膝、并拢坐立于垫子上,将保护垫2置于颈部后面,向后仰体成仰卧状,此时弹力带被拉长,随即借助弹力带的回弹力收腹,由仰卧位复原到初始坐立为即助力完成一次仰卧起坐训练动作。
采用以上任一方案,被拉长弹力带1的回弹力施于练习者的颈部,帮助腹部肌群力量较弱者完成由仰卧位到坐立位的动作,这一过程既是练习者获得助力完成仰卧起坐动作的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未经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30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