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传感器密封盒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9646.1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7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颖;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M11/24 | 分类号: | F16M11/24;F16M11/04;F16M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传感器 密封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定传感器密封盒的、可调节高度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利用尖端电子信息技术,形成行人、公路和车辆三位一体的新公路交通系统的总称。
传统的交通流量采集系统通常采用有线方式,比如利用线圈进行交通流量数据采集系统,不仅需要复杂的布线,并且对道路交通存在重大影响,在交通道路建设初期需要规划,后期维护仍会对交通造成重要影响,导致成本较高,局限性较强。利用无线方式实现交通流量检测,不仅可以减少布线麻烦,提高系统操作安全性,由于该检测系统无需部署至道路中央,因而不会对道路交通造成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具备优良特性,可以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信息采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可以监测路口各个方向上的车辆,根据监测结果,改进简化、改进信号控制算法,提高交通效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应用于执行子系统中的控制子系统和引导子系统等方面。例如可以应用该技术改进信号控制器,实现智能公交系统的公交优先功能。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新兴的测控网络技术,是能够自主实现数据的采集、融合和传输等应用的智能网络应用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使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的物理世界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模式,而且该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便于安装的优点,能够全天候的工作,便于在交通部门进行推广和普及。
然而无线传感器在接收信号时有不同的高度需求,因此需要根据需求调整传感器的高度。现有的无线传感器支架仅有固定功能,不带有高度调节功能,易会对于无线传感器信号的接收情况造成消极影响;若在制造时为不同型号无线传感器设计不同尺寸及高度的固定支架,又降低了固定支架的兼容性,并给生产提高了难度。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即可固定无线传感器密封盒又能方便调节其高度位置的固定支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即可固定无线传感器密封盒又能方便调节其高度位置的固定支架。
一种无线传感器密封盒固定装置,包括一个基座和一个垂直安装在底座上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一根螺纹柱以及至少一个套设在螺纹柱上的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包括一个定位部分,所述定位部分为螺帽状、开设有一个螺孔,该螺孔内壁设有自锁螺纹。
优选地,所述调节部件还包括一个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为安装在所述定位部分外围、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手持件。
优选地,所述手持件露出于定位部分以外的长度为15~30mm。
优选地,所述手持件为4个,且相邻2个手持件之间的角度为90°。
优选地,所述调节部件的数量为2个,分别为上调节部件和下调节部件。
优选地,所述螺纹柱设有一个纵向的螺纹切除面。
优选地,所述螺纹切除面的切除弧度小于60°,所述螺纹切除面上标记有刻度标注。
优选地,所述螺纹柱的高度为230~280mm,直径为5~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根据无线传感器的安装高度要求精确地调整容纳无线传感器的密封盒的高度位置,并通过调节部件的自锁功能将无线传感器密封盒固定于该高度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座和螺纹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螺纹杆的布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调节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与本发明配套使用的无线传感器密封盒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基座;
2、螺纹柱;21、螺纹切除面;
3、调节部件;31、固定部分;32、手持件;33、自锁螺纹;
4、无线传感器密封盒;41、凸块;4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96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