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7897.6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0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静;张佳瑢;王晨旭;魏引利;刘炎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131;H01M4/1391;H01M4/1393;H01M4/38;H01M4/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日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主要为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正极引线、负极引线、绝缘材料、电池壳等。电池充电时,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脱出来,经过电解液,穿过隔膜进入到负极材料中;电池放电时,锂离子又从负极中脱出来,经过电解液,穿过隔膜回到正极材料中。
然而,虽然锂离子电池具有无毒、无污染、安全性能好、寿命长等优点,但是该电池的负极材料一般采用石墨,石墨的克容量约为330mAh/g,导致电池的可逆容量较低,倍率较低。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可逆容量和倍率,现有技术中使用石墨烯代替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烯的克容量可高达1100mAh/g,虽然使用石墨烯负极材料可提高电池的可逆容量和倍率,但是石墨烯表面积较大,造成首次充放电容量损失较大,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差。
综合上述,提供一种可逆容量大、倍率高及电池循环稳定性好的锂离子电池,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在锂离子电池充电时不仅可逆容量大、倍率高,而且电池循环稳定性好。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包括密封壳体以及位于密封壳体内部的电池本体,密封壳体内部充满电解液,电池本体浸泡在所述电解液内,所述电池本体由外至内依次设有外隔膜、负极极片、内隔膜和正极极片。
优选的,所述负极极片为双面涂覆有石墨烯-金属氧化物的铜箔。
优选的,所述电解液中的电解质为有机溶剂电解质或聚合物电解质。
优选的,所述正极极片为双面涂覆富锂材料的铝箔,富锂材料为磷酸铁锂、锰酸锂、钴酸锂或镍钴锰酸锂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内隔膜与外隔膜为PP/PE材料。
优选的,所述密封壳体为铝壳、钢壳、塑料壳或铝塑膜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的四周均设有空白箔区,正极极片的空白箔区设有正极极耳,负极极片的空白箔区设有负极极耳。
优选的,所述密封壳体内部设有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所述正极连接片与正极极耳焊接在一起,所述负极连接片与负极极耳焊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新型锂离子电池,使用石墨烯-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材料,由于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离子作为过渡离子,能够增加负极一端的导电性,而石墨烯以其比表面积大的优点作为良导体,其可逆容量远远大于石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二者的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充电时不仅可逆容量大、倍率高,而且电池循环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工作示意图。
图3为以纯石墨和石墨烯-二氧化钛作为负极材料首次0.5C充放电曲线图。
图4为以纯石墨和石墨烯-二氧化钛作为负极材料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结构示意图。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密封壳体1以及位于密封壳体1内部的电池本体2。其中,密封壳体1内部充满电解液,所述电池本体2浸泡在所述电解液内。所述电池本体2 由外至内(以距离密封壳体1较近的为外侧)依次设有以PP/PE为材料的外隔膜22,以石墨烯-金属氧化物为负极材料的负极极片21、以PP/PE为材料的内隔膜23,含有富锂材料的正极极片24。外隔膜22和内隔膜23将负极极片21、正极极片24分开。
此外,电解质为有机溶剂电解质或者聚合物电解质,根据锂离子电池的用途可以设置为液态、固态或者凝胶状;正极极片24的材料为双面涂有富锂材料的铝箔片,富锂材料包括:磷酸铁锂、锰酸锂或者钴酸锂或者镍钴锰酸锂等;内隔膜23与外隔膜22的材料为聚烯烃微孔膜;负极极片21的基体为铜箔,双面为石墨烯-金属氧化物镀涂层;密封壳体1可以为铝壳、钢壳、塑料壳或铝塑膜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78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材料动态剪切性能的测量装置
- 下一篇:高强混凝土抗压试验防崩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