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压缩机的散热缸体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14543.6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9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顾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永博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12 | 分类号: | F04B39/12;F04B39/06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5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 压缩机 散热 缸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制热行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压缩机的散热缸体。
背景技术
压缩机(compressor),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放热)→膨胀→蒸发 ( 吸热 ) 的制冷循环。
在空调压缩机中,压缩机将蒸发器出来的低压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缸体内同时存在低温低压区和高温高压区。这时,如果缸体的散热性能较差,就会导致缸体温度过高,就会引发缸体及其零件变形,加大了磨损和压力泄漏,并使制冷剂氧化、分解、与其他材料产生不良化学作用,缩短了压缩机的工作寿命。
故有必要对现有压缩机的散热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技术革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空调压缩机的散热缸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调压缩机的散热缸体,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有轴孔和若干个缸孔,若干个缸孔分布在以轴孔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所述缸体内还设置有两个高压气孔和凹腔,所述高压气孔外呈圆周分布有若干个螺纹孔;所述凹腔的外侧壁呈弧形状;所述凹腔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柱。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柱的横截面呈锥状。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孔的直径小于高压气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孔的数量为六个。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调压缩机的散热缸体,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有轴孔和若干个缸孔,若干个缸孔分布在以轴孔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所述缸体内还设置有两个高压气孔和凹腔,所述高压气孔外呈圆周分布有若干个螺纹孔;所述凹腔的外侧壁呈弧形状;所述凹腔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柱。在使用本发明时,在高压气孔外增加若干个螺纹孔,有利于高压气孔内的热量及时传递到腔体外;通过将凹腔的外侧壁设置成弧形状,有利于增大凹腔的散热面积,同时应用散热柱散热,极大地降低缸体的温度,减小了缸体的磨损和压力泄漏,从而有效延长了压缩机的工作寿命。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轴孔; 2、缸孔; 3、凹腔; 4、高压气孔; 5、螺纹孔;
6、散热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调压缩机的散热缸体,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有轴孔1和若干个缸孔2,若干个缸孔2分布在以轴孔1的中心为圆心的圆周上,所述缸体内还设置有两个高压气孔4和凹腔3,所述高压气孔4外呈圆周分布有若干个螺纹孔5;所述凹腔3的外侧壁呈弧形状;所述凹腔3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柱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散热柱6的横截面呈锥状,这样可以在减少质量的前提下保证散热柱6的散热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螺纹孔5的直径小于高压气孔4的直径;这样既不会影响缸体的刚性,也有利于螺纹孔5配合高压气孔4的散热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螺纹孔5的数量为六个,螺纹孔5的数量多少,主要取决于螺纹孔5和高压气孔4的直径大小,因此,螺纹孔5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在使用本发明时,在高压气孔外增加若干个螺纹孔,有利于高压气孔内的热量及时传递到腔体外;通过将凹腔的外侧壁设置成弧形状,有利于增大凹腔的散热面积,同时应用散热柱散热,极大地降低缸体的温度,减小了缸体的磨损和压力泄漏,从而有效延长了压缩机的工作寿命。另外,该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永博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永博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45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