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蜂窝状废气脱硝催化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0645.0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7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马少丹;姜海英;任磊;梅天放;张雷;许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安庆华河北节能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30 | 分类号: | B01J23/30;B01J37/00;B01J35/04;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王天桂 |
地址: | 065300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窝状 废气 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窝状废气脱硝催化剂,属于催化剂领域。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空气中氮氧化物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多种危害,随着社会与城市的发展,氮氧化物的排放已经逐步抵消了多年来国家对SO2治理的效果,尤其是2012年以后,大量城市出现了多次的雾霾现象,而氮氧化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氮氧化物的增多会使空气中PM2.5的含量大幅增加。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明确将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纳入环境治理重点,并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要求每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氮氧化物控制规范,在火电厂,水泥窑炉等各个领域规定了严格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目前脱除氮氧化物最成熟有效的技术为选择性氧化还原方法,蜂窝状的脱硝催化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种选择性氮氧化物脱除催化剂,经过几年国内脱硝市场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商用蜂窝脱硝催化剂厂家已经有几十家,催化剂生产技术也慢慢向国外品牌接近。但是国内催化剂一直存在生产效率低、成品率低、强度不够以及抗失活能力不强等不足。
申请号为201110374711.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催化剂,加入木棉浆以提高催化剂的强度,增强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但是木棉浆的加入容易造成蜂窝体挤出时的断线断孔,对催化剂模具的磨损也很严重,同时,大部分木棉浆在泥料前期处理过程中都被过滤掉了,真正起作用的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催化剂的生产效率。
申请号为201210051993的中国发明专利请公开了一种蜂窝状SCR烟气脱硝催化剂胚体及其制备方法,该蜂窝状SCR烟气脱硝催化剂胚体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钛白粉4-60%,白粘土1-10%,偏钒酸铵0.1-1%,偏钨酸铵1-8%,草酸铌0.1-3%,乳酸水溶液0.5-3%,草酸水溶液1-5%,去离子水25-35%,陶瓷纤维1-10%,绒毛浆0.1-3%,硬脂酸0.1-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0.1-1%,甘油1-5%。
现有技术中很多的蜂窝脱硝专利都提到以甲基纤维素或者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为粘合剂和保水剂,但是上述两种纤维素需加入量多,但是加入量多了,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会造成坯体开裂现象,降低成品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干燥、烧成成品率低,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抗失活性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生产成品率,降低干燥、烧成开裂、降低粘结剂用量同时抗失活能力强的蜂窝状废气脱硝催化剂。
本发明所述的蜂窝状废气脱硝催化剂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蜂窝状废气脱硝催化剂,该催化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种组分混合加工而成:
二氧化钛粉:70-85份;
三氧化钨:4-10份;
五氧化二钒:1-3份;
二氧化硅:1-5份;
玻璃纤维:3-8份;
硬脂酸:0.1-1份;
高分子聚合物纤维:0.1-1份;
氨基纤维素:0.1-1份。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二氧化硅以二氧化硅含量为20-25%的纳米态硅溶胶的形式加入。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的玻璃纤维为直径6-9微米,长度在1-3毫米的低碱、高强度、高分散性玻璃纤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高分子聚合物纤维具有中空结构;优选为科丝力纤维有限公司生产的RP-CHOP纤维。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氨基纤维素的重量份数为0.2-0.5份。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各种原料,将二氧化硅之外的粉料先混合均匀,然后将二氧化硅溶胶与水混合均匀后,与各种粉料混合,泥料经陈腐、挤出、干燥、烧成、切割、包装,得到蜂窝状废气催化剂成品。
本发明所述的蜂窝状废气脱硝催化剂,其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安庆华河北节能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安庆华河北节能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06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