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8533.1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2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占国平;卢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品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26 | 分类号: | C21D1/26;C21D1/7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24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间歇 氧化 快速 退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退火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方法。
背景技术
无氧化段炉内气氛通过烧嘴工艺参数即空气系数的控制来保证,空气系数定义为烧嘴供入的单位煤气的实际空气量与完全燃烧的理论空气量的比例。当调节烧嘴的空气系数<1时,煤气为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烟气成分主要为CO2及没有燃尽的CO、H2可燃成分,没有H2O、N2过剩的自由O2。空气系数逐渐减小,烟气对带钢的氧化作用逐渐降低,当使烟气中的的比值达到上述的合理数值时,炉内气氛就没有氧化作用了,此时空气系数降到很低,会造成燃料的极大浪费。在实际过共析钢生产中,无氧化段炉内一般控制为弱氧化性气氛,根据国外经验无氧化段四个燃烧控制区的烧嘴空气系数设定为0.92-0.98之间时,可以满足过共析钢的性能要求。
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将钢加热到Acl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略低于Arl的温度,并停留一段时间,使组织转变完成,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l+(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方法。
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控制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的进料门气缸开启进料门,控制移料门气缸开启移料门,控制密封门升降电机和密封门压紧气缸开启密封门;
2)移动炉前升降机构中的炉前升降辊至上端位置,移动炉内前升降机构中的炉内前升降辊至下端位置,移动炉内后升降机构中的炉内后升降辊至上端位置;
3)将待处理工件放置在进料台上,启动设备使进料辊、余热炉内上传动辊、炉前升降辊转动,将工件输送至炉前升降机构中的炉内前升降辊上;
4)控制炉内前升降辊托举工件上升至顶端位置,启动设备使炉内前升降辊、炉内上传动辊转动,将工件向主炉体上层左侧移动,待工件离开炉内前升降辊后,炉内前升降辊移动回下端位置;
5)工件被输送至炉内后升降机构中的炉内后升降辊上,移动炉内后升降辊至下端位置后,使炉内后升降辊、炉内下传动辊转动,将工件输送至主炉体下层右侧,待工件离开炉内后升降辊后,炉内后升降辊移动回上端位置;
6)主炉体下层装满前,重复步骤3)- 步骤5);主炉体下层装满后,重复步骤3)-步骤4);
7)主炉体全部装满后,停止所有辊的转动,控制进料门气缸关闭进料门,控制移料门气缸关闭移料门,控制密封门升降电机、密封门压紧气缸关闭并压紧密封门,控制加热管和冷却管,对主炉体内的工件进行退火处理;
8)退火完成后,控制密封门升降电机、密封门压紧气缸开启密封门,控制移料门气缸打开移料门,控制出料门气缸打开出料门,启动循环风机,移动炉内前升降辊至下端位置,移动炉前升降辊至上端位置,转动炉内下传动辊、炉内前升降辊,进行出料动作,将处理好的工件移动至炉前升降辊;
9)移动炉前升降辊至下端位置,启动炉前升降辊、余热炉内下传动辊将完成退火的工件向炉外输送;此时,将待处理的工件继续按照步骤3)-步骤6)装入炉体,每输出一箱退火完成的工件,同时输入一箱待处理工件,直至主炉体再次被待处理工件填满、所有完成热处理的工件移出退火炉后,关闭循环风机;
10)重复步骤7)-步骤9),完成不同批次工件的退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品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品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85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分子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抗静电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