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有效防止单边刮压的无毛边冲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04834.7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0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龙泉驿区齐盛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B21D28/14 | 分类号: | B21D28/14;B21D28/16;B21D28/04;B26F1/44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效 防止 单边 毛边 冲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有效防止单边刮压的无毛边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机械加工中的冲压加工在国民经济的加工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采用冲压工艺,具有精度高、效率高、质量好、节约材料、成本低等优点。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与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由于在冲压过程中上下模导向精度存在误差,冲头和凹模开口(刀口部)之间的配合必然会存在一定偏差,如果发生冲头和凹模错位,这难免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成型效果,甚至导致冲头冲压时冲头与凹模开口出现单边刮压及单边过渡磨损的情况,直接影响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冲头和凹模刀口部表面的光洁度不够高,导致冲压零件时会出现毛边,往往需要经过二次返工才能去除毛边,产品成型效果差,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有效防止单边刮压的无毛边冲压模具,在冲头冲压进入凹模之前,利用定位销和定位孔配合先对上下模进行精确定位及矫正,确保冲头冲压进入凹模时上下模的精确导向,保障产品成型效果,同时避免冲头与凹模出现单边刮压及单边过渡磨损的情况,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对冲头和凹模刀口部表面进行电镀处理,提高冲头和凹模刀口部表面光洁度,防止冲压毛边产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可有效防止单边刮压的无毛边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上设置有凸模,下模座上设置有与凸模相配合的凹模,凸模下方设置有冲头,凹模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与冲头相配合的刀口部,刀口部下方为落料孔;所述的凸模上还设置有用于冲压压边的压板,压板设置于冲头上方,压板的两端对称安装有至少一个定位销,定位销垂直于压板设置,定位销的长度大于冲头的长度,凹模上设置有与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冲头的外侧边缘包覆有高表面光洁度的第一电镀处理层,刀口部的内侧边缘包覆有高表面光洁度的第二电镀处理层。
所述的定位销的下端倒为圆角。
所述的定位销的下端向内倒有斜角。
所述的定位孔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定位销的长度剪去零件厚度。
所述的压板、冲头和凸模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冲头冲压进入凹模之前,利用定位销和定位孔配合先对上下模进行精确定位,确保冲头冲压进入凹模时上下模的精确导向,可有效保障产品成型效果,同时可有效避免冲头与凹模出现单边刮压及单边过渡磨损的情况,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2)定位销的下端倒为圆角或斜角,可在上下模间导向误差较小时起到有效的矫正作用,确保冲头冲压进入凹模时上下模的精确导向;
3)压板、冲头和凸模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稳定性良好,不易发生形变;
4)对冲头和凹模刀口部表面进行电镀处理,有效提高了冲头和凹模刀口部的表面光洁度,可有效防止冲压毛边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座,2-下模座,3-凸模,4-凹模,5-冲头,6-压板,7-定位销,8-定位孔,9-第一电镀处理层,10-落料孔,11-第二电镀处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齐盛机械厂,未经成都市龙泉驿区齐盛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48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料电池连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