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扫路车用垃圾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5307.6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0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赵英杰;张继祥;赖于树;冉孟春;赵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三峡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H1/04 | 分类号: | E01H1/04 |
代理公司: | 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 33238 | 代理人: | 王广 |
地址: | 4041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扫路车用 垃圾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的扫路车用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生产的扫路车大多是吸扫式结构,主要形式为前置或中置侧扫刷、中置或后置吸嘴。吸扫式扫路车装备有两台发动机,即主发动机和副发动机,主发动机用于驱动扫路车行驶,副发动机为中置或后置吸嘴提供动力。例如,垃圾箱容积为3.5m3的中型扫路车一般配备有70KW的主发动机和57KW的副发动机,致使这种结构的扫路车能源消耗很大。专利号为201010123584.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扫路车用垃圾收集装置,取代了中置或后置吸嘴,可以降低能源消耗,但其清扫滚刷与壳体同心布置,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所以消耗的动力也很大;另外,该专利中的绞龙上部只有一个垃圾抽吸口,在清扫树叶、泡沫等质轻体大的垃圾物时,经常造成垃圾抽吸口的堵塞,致使扫路车不能正常工作;而为了解决垃圾堵塞等问题,只有加大风机的功率等,但这必然又增加了能源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的扫路车用垃圾收集装置,主要解决现有的扫路车垃圾吸口方式的能源浪费,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垃圾出口发生的堵塞。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扫路车用垃圾收集装置,收集垃圾所需的动力来源于汽车后桥,由汽车后桥采集来的动力首先传至万向轴Ⅰ,再由万向轴I将动力传至齿轮箱,并由齿轮箱分出两个输出轴,分别将动力传至万向轴Ⅱ和万向轴Ⅲ;
所述万向轴Ⅱ,带动链轮Ⅰ转动,并通过链条将动力传至链轮Ⅱ;与所述链轮Ⅱ同轴的齿轮Ⅰ与齿轮Ⅱ啮合,由齿轮Ⅱ带动主清扫装置中的滚扫刷旋转;高速旋转的滚扫刷将地面上的垃圾通过垃圾出口Ⅰ扫进绞龙中;同时,所述万向轴Ⅱ带动垃圾提升装置中下转轴和运输带一起转动;
所述万向轴Ⅲ,将动力传至链轮Ⅳ,再由链轮Ⅳ通过链条将动力传递到链轮Ⅲ,由链轮Ⅲ带动绞龙中的螺旋轴旋转;所述螺旋轴与垃圾提升装置中的运输带同向转动,将滚扫刷扫进绞龙中的垃圾通过垃圾出口Ⅱ陆续送进安装于运输带上的垃圾斗中,并由运输带带动垃圾斗向上提升,把垃圾陆续送进扫路车的垃圾箱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滚扫刷与所述壳体偏心安装,即所述滚扫刷的中心轴线O1偏离壳体的中心轴线O2一定距离,使毛刷在与地面接触时保持有一定的压缩量,同时与壳体垃圾出口的下部内壁也保持有一定的压缩量;这样保证了清扫洁净度。而当毛刷转过垃圾出口后,被压缩的毛刷逐渐在空间中展开,减少了与壳体内壁的摩擦,从而降低了能量消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滚扫刷的中心轴线O1相对于壳体1的中心轴线O2左移20-30mm,下移30-50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螺旋轴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中的螺旋叶片又左右旋向相反,可使垃圾向这一部分的中间输送集中,并通过相对应的垃圾出口Ⅱ送至垃圾斗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主清扫装置的壳体的两端对称地开设两孔,在两孔的两个端面上安装左支承盘和右支承盘,所述左支承盘和右支承盘用以支承滚扫刷的两个轴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主清扫装置的壳体的底部开有一矩形孔;在所述矩形孔的四周分别安装有左密封板、前密封板、后密封板和右密封板,使所述壳体与地面间形成一个密封腔,让所述滚扫刷在全封闭状态下工作,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壳体的后端下部对称安装有脚轮;所述壳体的后端上部开有两个矩形孔,用于更换毛刷或排除故障;当所述主清扫装置工作时,用螺栓将盖板固定在壳体上。
本发明中,所述主清扫机构随汽车底盘的水平移动速度v与所述滚扫刷的旋转角速度ω1的关系为:其中,m为毛刷数量,D为毛刷圆周直径。
当时,滚扫刷与地面做纯滚动,没有拖动现象;若滚扫刷在地面上被拖着平移,直接影响了清扫洁净率。
所述滚扫刷的旋转角速度ω1与螺旋轴的旋转角速度ω2的关系为:ω2:ω1=mn,其中,m为毛刷数量,n为螺旋圈数;这样每个滚扫刷转过垃圾出口Ⅰ一次,螺旋轴就转动一圈,使垃圾及时向垃圾出口Ⅱ聚集,避免垃圾在绞龙中出现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三峡学院,未经重庆三峡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53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相变热发电系统
- 下一篇:具有可变形头部的冲洗式消融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