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性能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4784.0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6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亦德;王德利;柳治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市水利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E02D5/3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预应力 混凝土 实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楼房的建筑,具体地说是一种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抗震效果好的高性能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桩是楼房的基础,楼房的建筑首先得有一个好的桩基,为此,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专门对混凝土桩提出技术要求,现在使用的一般是预应力混凝土普通桩,如专利号为2012100044922,专利名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及制作方法”,其含有钢筋笼、混凝土,钢筋笼为组合式整体结构,由至少两只分别采用滑动焊接方法焊接而成的独体钢筋笼焊接或绑扎而成,桩体两端设有与钢筋笼连接的金属端板,钢筋笼的箍筋呈螺旋状焊接在主筋上,钢筋笼的主筋采用预应力钢棒,其预加应力为0.7-0.9[σ],其强度满足每平方毫米大于1420牛,由于每只钢筋笼均采用滑动焊接方法焊接而成,使钢筋笼的本身结构强度大大提高,焊点强度损失小于或等于5%,钢筋笼预应力主筋的直径减小20%,这种高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不足一是设计不合理,由于桩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楼房,承受的主要是楼房的压力,但是这种高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采用的是高预应力钢棒,由于预加应力很大,所以对桩身承载力有所降低;二是桩体间的连接没有保护措施,防腐能力差,三是采用普通的混凝土,其抗腐蚀性能差,影响了预制桩的耐久性,由于为普通混凝土,大气或侵蚀性介质易对钢筋和混凝土的侵蚀,特别是在海洋、盐碱土等海水环境使用时会导致楼房使用寿命缩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耐腐蚀性高、使用寿命长的高性能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性能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包括桩体、桩头1,桩体由一节或多节组成,每节桩体由混凝土和混凝土内相互平行的钢筋1组成,钢筋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盘2相连接,相邻两连接盘2再进行焊接形成桩体,桩头1呈锥形,所述连接盘可以呈圆环状、空心方形等,上述与现有技术相同,此不赘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两连接盘外围周边上缠绕经涂抹防腐树脂层4,防腐树脂层4上设有能提高防腐能力和抗拉能力的碳纤维层5,桩头处外露钢筋设有环氧树脂保护层6,本发明所述的防腐树脂层的厚度不小于1.5mm,碳纤维层的厚度至少为一层碳纤维布一层,环氧树脂保护层的厚度为1.mm,纤维层包裹防腐树脂层,本发明对外露的连接盘、钢筋与连接透连接处和桩尖添加保护层,另外保护层还增加了其抗拉、耐磨损能力,其生产工艺如下:
步骤一、制作单元桩模具,单元桩模具由模具体和端盖组成,长度为7-15米,其断面呈方形,
步骤二、制作防锈、抗渗能力的混凝土,混凝土由水泥、砂、石子、减水剂和阻锈剂组成,水泥采用42.5号以上水泥、砂的粒度为中砂,石子的直径为0.5-30mm,外加减水剂、阻锈剂,水泥、砂、石子、减水剂和阻锈剂的重量百分比为水泥20%-25%、砂30%-45%、石子40%-50%、减水剂为水泥重量的2%-5%、阻锈剂为水泥重量的2%-5%,
步骤三、采用三级螺纹钢筋先进行拉伸处理,再经焊接或捆扎制作内钢筋笼和外钢筋笼,使内钢筋笼置于外钢筋笼内并使内钢筋笼和外钢筋笼相对固定,钢筋笼和外钢筋笼的螺纹钢筋相平行,螺纹钢筋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盘焊接,
步骤四、在模具上涂一层隔离剂,将钢筋笼安装在模具内,钢筋笼两端连接盘伸在模具外并分别与张拉装置相连接,对钢筋实行预张拉,当达到预张拉后销定张拉装置,将制备好的高性能混凝土喂入模具并掏实模具内的混凝土,
步骤五、当强度达到60-70%时,松开张拉装置并卸模,并根据设计长度将单元模经其端部的连接盘焊接相连成桩体,
步骤六、清洁桩体连接盘表面并缠绕厚度不小于1.5mm的防腐树脂层,防腐树脂层上再缠绕能提高防腐能力和抗拉能力的碳纤维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市水利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市水利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4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