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80479.4 | 申请日: | 2014-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6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市互惠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50/15 | 分类号: | H02S50/15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组件 el 测试 便携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电池组件产品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
背景技术
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测试指的是根据光伏电池组件发光亮度的差异清楚地显示组件中的裂片(包括隐裂和显裂)、劣片及焊接缺陷,用于层压前测试可提高成品率,增加输出功率,用于最终测试可以杜绝问题组件流入市场,并且可以通过返修来弥补成品率。
光伏电池组件进行EL测试时,先打开EL测试仪的门,将光伏电池组件输送到测试仪的测试台上,然后人工将电池组件上的接线盒的正负极线束与EL测试仪的正负极线束分别连接,此时测试仪的门处于打开状态。对电池组件施加电压后使其发光,再利用红外摄像仪收集其发光影像,因电致发光亮度正比于少子扩散长度,缺陷处因具有较少的少子扩散长度而发出较弱的光,从而形成较暗的影像。
但是人工进行线束接插件会导致测试周期较长,并且开门状态下连接接插件时,易出现曝光图像,需要重新测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缩短测试周期、避免图像曝光的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包括上下层叠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夹板背向所述第二夹板的表面上设置两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金属接触片;所述金属接触片通过线束接插件与所述电池组件的正负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上均设有螺孔,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空隙大小通过螺栓螺母的松紧进行调节。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件包括铝型材边框,所述夹具固定于所述电池组件的铝型材边框,所述铝型材边框嵌入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空隙,并通过螺栓螺母进行夹紧固定。
优选的,所述电池组件包括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内设置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
优选的,所述线束接插件包括导线、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
优选的,所述线束接插件的正极接头与所述接线盒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线束接插件的负极接头与所述接线盒的负极接口连接。此时金属接触片就相当于电池组件的正负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夹板的厚度。第一夹板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厚度差,从而保证两层夹板在进行夹紧固定时有足够的强度不会断裂。
本夹具的使用方法和有益效果如下:在电池组件进入EL测试仪前,将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卡到电池组件铝型材边框的固定位置上,通过螺栓螺母对第一第二夹板进行固定。第一夹板的两个凹槽内分别放置金属接触片,金属接触片分别通过线束接插件与电池组件接线盒的正负极连接,此时金属接触片就相当于电池组件的正负极。组件自动进入EL测试仪后,测试仪的金属探针与夹具的金属接触片进行接触,达到自动测试的目的,有效缩短测试周期3S,并使出现曝光图像的概率由20%降为0,避免返工重新测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夹板,2-第二夹板,3-线束接插件,31-正极接头,32-负极接头,4-金属接触片,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电池组件EL测试用便携夹具包括上下层叠的第一夹板1和第二夹板2,二者之间留有空隙。第一夹板1的背向第二夹板2的表面上设置两股凹槽5,凹槽5中设置金属接触片4。第一夹板1和第二夹板2上设有螺孔,二者之间的空隙大小通过螺栓螺母的松紧进行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市互惠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市互惠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04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