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Nagios的网络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75678.6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1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洪壮;杨红;耿革东;王晓菲;齐梁;李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nagios 网络 管理 系统 架构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Nagios的网络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有独立的针对传感网和TCP/IP网络的网络管理产品。传感网系统平台包括TinyOS和Zigbee。TinyOS是学术届研发的非标准化传感网系统平台;Zigbee则是一套针对传感网的工业标准。但任何一种平台都没有对传感设备制定统一的网络管理标准,不同公司集成的应用系统针对传感网的管理往往都是自由协议,甚至不开发独立的管理系统,仅作为系统的一个模块。
TCP/IP网络协议体系则非常成熟,定义了多种管理协议,使用最多的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由于SNMP协议简单,扩展性强,可以针对不同设备和系统关系需求定制MIB库和系统参数,所以在TCP/IP网络管理中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有很多开源软件都能够对支持SNMP的设备和网络进行监控。
但市场上的SNMP管理协议和设备不支持对传感器网络的管理,只能管理到传感网网关一级。而,我们所研发的网络管理系统正好实现了跨平台的管理,即,通过互联网协议与无线传感器组网协议Zigbee之间的转换,扩展了传感器网络管理平台的实现路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基于Nagios的网络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方法,实现用户利用终端设备,可跨平台访问此管理系统,执行对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状态信息和传感信息的动态实时检测,并可对节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与管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Nagios的网络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方法,包括: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网关、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服务器及管理终端,该传感器网络在前端收集自身设备的状态数据,发送到该传感器网络网关;该网关通过该移动通信接口与该互联网连接,并将传感网管理信息发送到SNMP管理服务器,由SNMP管理服务器将管理数据存储在管理数据库中;用户管理终端通过浏览器对存放在SNMP服务器中的管理数据进行观察,并通过SNMP服务器中的管理代理向前端传感器网络设备发送管理和查询设备,命令通过传感器网络网关中的代理程序转发给传感网中管理设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步骤如下:
S1.工作流程先从传感器节点开始,节点中的状态收集模块负责实时获取设备中传感器、CPU/SRAM等计算资源的状态,通过网络管理接口推送给传感器网关的代理服务。
S2.网关中的传感器管理代理服务负责收集前端传感器节点中的设备与网络管理信息,并按照定义的传感网OID管理数结构存放在MIB库中,然后SNMP代理服务将存放在MIB库中的管理信息推送(或查询/应答)到SNMP管理服务器。
S3.SNMP服务器负责定期查询,或者选择推送方式让传感器网关中的SNMP代理服务将管理数据推送到管理服务器,并存放在网络管理数据库中。
S4.当管理员通过浏览器登录到SNMP管理服务器后,通过人机交互页面和SNMP查询控制接口与SNMP服务器交换管理数据,并对特定的感知设备实施配置和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一种基于Nagios的网络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方法,实现了用户利用终端设备,可跨平台访问此管理系统,执行对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状态信息和传感信息的动态实时检测,并可对节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与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数据流转和工作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图1和图2所示,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数据流转和工作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未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56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