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垃圾离心分离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73350.0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7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严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瑞祥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B5/00 | 分类号: | B04B5/00;B04B11/00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龚笋根 |
地址: | 730123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离心 分离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餐厨垃圾处理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餐厨垃圾离心分离设备。
背景技术
中国是人口大国,各大中城市每年产生的厨余废弃油脂达200-300万吨,仅以甘肃兰州市为例,餐厨废弃物产生量为250吨/日,厨余废弃物多达91250吨/年。按废弃油脂含量5%计算,厨余废弃油脂多达4600吨/年。如此多的厨余废弃油脂若不进行严格管理,将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造成许多不良影响。特别是厨余废弃油脂的过氧化值、酸价、水分、细菌等严重超标,一旦流入市场及食用,将会破坏白血球和肠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等。北京、天津、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沈阳、郑州、西安、南宁等地先后发生过厨余废弃油脂进入餐桌的事件,故需要将餐厨垃圾中的油脂分离出来。
发明内容
为了分离出餐厨垃圾中的油脂,本发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离心分离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餐厨垃圾离心分离设备,用以分离出餐厨垃圾中的固体及含油污水的液体,其包括主体支架,主体支架内设有壳体,壳体内包含有滚筒以及驱动该滚筒转动的滚筒电机,其中,滚筒上布满圆孔,滚筒的一侧设有餐厨废弃物进料口,滚筒的相对一侧设有残渣输出口,餐厨废弃物进料口左侧设有进料输送装置。
作为优选地,进料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该餐厨废弃物进料口处的斜向输送架,以及滑动连接在斜向输送架上的上料斗。
作为优选地,上述斜向输送架上设有上料轮,上料斗安装在上料轮上。
作为优选地,本发明进一步包括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设置在主体支架上,并连通滚筒。
作为优选地,加热装置为蒸汽盘管。
作为优选地,本发明进一步包括高压冲洗装置。
作为优选地,该高压冲洗装置包括滚筒泵,以及与滚筒泵通过管道连接的泵头。
作为优选地,该泵头一端焊接于支架上,另一端设置于滚筒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分离油脂时,通过进料输送装置,将含有明水(液体)的餐厨垃圾输送入滚筒内,滚筒在滚筒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小分离物,油脂等含油污水从滚筒的圆孔中流出,并经过隔离网层进入下一道液体再处理工艺;残渣在滚筒带动下,从残渣输出口排出输送至下一道固体处理工艺。本设备处理厨余废弃油脂可以实现连续化生产,出油率高,残渣中基本不含油,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所示,一种餐厨垃圾离心分离设备,用以分离出餐厨垃圾中的固体及含油污水的液体,其包括主体支架1,主体支架1内设有壳体,壳体内包含有设有滚筒2以及驱动该滚筒2转动的滚筒电机3,其中,滚筒2上布满圆孔(图未示),滚筒2的一侧设有餐厨废弃物进料口21,滚筒2的相对一侧设有残渣输出口22,餐厨废弃物进料口21左侧设有进料输送装置。
进料输送装置包括设置于该餐厨废弃物进料口21处的斜向输送架4,以及滑动连接在斜向输送架4上的上料斗5。进一步地,上述斜向输送架4上设有上料轮6,上料斗5安装在上料轮6上,通过上料轮6在斜向输送架4上滑动。
滚筒2轴连接支撑座(图未示),支撑座(图未示)皮带连接滚筒电机3。
本发明进一步包括加热装置7,该加热装置7设置在主体支架1上,并连通滚筒2,为滚筒2提供蒸汽。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7为蒸汽盘管。当滚筒2内有杂质(如塑料)封堵圆孔时,蒸汽可将圆孔冲破,以使圆孔畅通,同时蒸汽还可融化部分油脂。
本发明进一步包括高压冲洗装置,用以清洗滚筒2,该高压冲洗装置包括滚筒泵8,以及与滚筒泵8通过管道连接的泵头(图未示),该泵头一端焊接于主体支架1上,另一端设置于滚筒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瑞祥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未经甘肃瑞祥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33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