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氯氰菊酯诱致型微乳剂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71989.5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4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孔繁蕾;张旺庚;丁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3/08 | 分类号: | A01N53/08;A01N25/04;A01N25/30;A01P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氯氰菊酯 诱致 乳剂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氰菊酯诱致型微乳剂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农药微乳剂是水和与水不相溶的农药液体,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的、外观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单相流动的分散体系。
农药微乳剂液滴细微,组成合适的微乳剂可自发形成而不凝聚,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体系单相均一,流动性好。“单相”意味着不分层、无结晶、无液晶、无沉淀、无悬浮物。微乳剂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在胶束中农药分子与水的接触面很小,有利于提高对水不稳定的农药在水中的稳定性,无需再添加增黏剂来提高其稳定。农药在配制后直到使用前,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贮存,使用时要求经过加水稀释和简单搅拌后能保持均匀的状态,以便通过喷雾器喷洒。
目前对于农药微乳剂的配制还缺乏普遍公认的科学的配制方法。普遍应用的配制方法仍然是根据经验将两种不同性质的表面活性剂,通常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混配,确定好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根据表观现象和指标检测再筛选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等,最终确定好配方组成。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快捷的氯氰菊酯诱致型微乳剂的合成方法。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氯氰菊酯诱致型微乳剂的合成方法,将原料混合后通过乳化水加油法制成,所述原料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配比的混合制成:氯氰菊酯2~4%;溶剂8~10%;表面活性剂22~26%;助表面活性剂6~9%,和余量去离子水,其中表面活性剂由糖精钠、葡萄糖酯按摩尔比1:1复配形成。
优选地,所述溶剂为2-丁酮。
优选地,所述助表面活性剂为正丁醇。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氯氰菊酯诱致型微乳剂的合成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糖精钠,又称可溶性糖精,易溶于水,俗称糖精,为有机化工合成产品。无色结晶或稍带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香气,呈甜味,甜度是蔗糖的500倍左右,耐热及耐碱性弱,也是一种无毒、无热量、无营养且又不被动物和人体吸收的甜味剂。
葡萄糖酯是一种诱致型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具有安全、无毒、对皮肤无刺激和百分之百生物降解性等特点,随着人们崇尚自然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表面活性剂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有可能成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替代品或升级换代品。该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性好,易于在农作物叶片附着、润湿、铺展和渗透,能溶解昆虫蜡质保护层导致昆虫窒息死亡,能有效保护害虫天敌,且对人、畜无毒,因其具有独特的杀虫机理,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更适合于扩大在未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比重,完全吻合今后产业生态革命的方向,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好。
实施例
原药(氯氰菊酯)3%;溶剂(2-丁酮)9%;表面活性剂(糖精钠、葡萄糖酯)24%;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10%;去离子水54%,其中进行复配的两种表面活性剂糖精钠、葡萄糖酯的比例按照1:1进行复配均可。
配制的诱致型农药微乳剂经实验证明其热贮稳定性,冷贮稳定性,经时稳定性均较好,已放置2年其氯氰菊酯含量降解较低。
诱致型农药微乳剂体系在刚配制完成和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氯氰菊酯结构性质均未发生改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19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侧壁开孔型喷泉原子钟上真空腔系统
- 下一篇:二次电源单粒子效应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