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67491.1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4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泽华 |
主分类号: | B02C7/08 | 分类号: | B02C7/08;B02C7/14;B02C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24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速 磨煤机 研磨 形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全新的研磨形式,具体为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方式,可用于中速磨制煤粉,可用于制煤浆。
背景技术
现有的磨煤机中,研磨形式各式各样,但这些方式都不能控制制煤粉的粒度,煤粉必须要经过分离器分离后才能达到锅炉的使用要求,也就是说,磨煤机必须要使用分离器。分离器成本占磨煤机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磨煤机的制造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磨煤机的安装、运行、维护成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磨煤机结构复杂,体积非常大,占用了电厂的有效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方式,以克服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达到煤粉不用经过分离器分离而直接可以使用的目的,从而简化磨煤机结构,节省磨煤机成本,提高研磨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是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该碾磨机构有上磨盘、下磨盘;上、下磨盘之间形成可调和有限的研磨空间;上磨盘、下磨盘研磨端结构;通过控制上、下磨盘之间的间隙,达到可以人为的控制煤粉颗粒的最大粒度,让最大颗粒的粒度也符合燃烧要求,不需要经过分离器分离粗颗粒而直接送入锅炉燃烧;通过上磨盘、下磨盘研磨端复杂结构,控制研磨效率。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下磨盘之间的间隙,控制煤粉粒度。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上磨盘、下磨盘研磨面的形状结构,控制研磨效果和效率。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来控制研磨效率。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给煤量,来控制煤粉颗粒粒度和研磨效率。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上、下磨盘均采用耐磨材料。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上、下磨盘的研磨面(头),可以成平面,也可以成带角度的复杂曲面,也可以是平面与曲面的结合。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中速磨煤机结构简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上磨盘,2为下磨盘;
图3是本发明正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俯视示意图;
图5是中速磨煤机常见研磨形式模型图;
图6是本发明上磨盘,下磨盘研磨端结构剖视示意图,其中3为上磨盘研磨端截面形状,4为下磨盘研磨端截面形状。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工作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碾磨机构有上磨盘、下磨盘;上、下磨盘之间形成可调和有限的研磨空间;上磨盘、下磨盘研磨端结构;通过控制上、下磨盘之间的间隙,达到可以人为的控制煤粉颗粒的最大粒度,让最大颗粒的粒度也符合燃烧要求,不需要经过分离器分离粗颗粒而直接送入锅炉燃烧;通过上磨盘、下磨盘研磨端复杂结构,控制研磨效率。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下磨盘之间的间隙,控制煤粉粒度。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上磨盘、下磨盘研磨面的形状结构,控制研磨效果和效率。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来控制研磨效率。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给煤量,来控制煤粉颗粒粒度。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上、下磨盘均采用耐磨材料。
所述的一种中速磨煤机的双盘研磨形式,其特征在于:上、下磨盘的研磨面(头),可以成平面,也可以成带角度的复杂曲面,也可以是平面与曲面的结合。
本发明的简单工作过程:如图7所示,原煤经上磨盘的进料口进入上、下磨盘之间形成的研磨空间,下磨盘旋转,与上磨盘之间形成相对运动,从而使原煤破碎成粉,煤粉颗粒的直径小于上、下磨盘之间间隙的合格煤粉被从如图所示的位置排出,再在一次风的作用下直接送到锅炉进行燃烧。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 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泽华,未经王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74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持式电子装置的保护壳及用于保护壳的充电用转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护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