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7400.4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9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孟伟;王翠;吴波;范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49 | 分类号: | H04L12/749;H04L12/8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梁丽超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报文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接收业务功能链SFC控制器下发的用于执行IPv6过渡技术的IPv6过渡策略;依据接收到的IPv6过渡策略对接收到的数据报文进行处理,通过本发明,解决了在相关技术中与IPv6过渡技术的融合存在网络系统无法有效运作,以及无法有效实现IPv6过渡技术的统一部署的问题,进而达到了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现有网络的性能压力,而且较有力地减少了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道拥塞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现阶段使用的协议IPv4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其定义的IPv4已经分配完毕,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新一代地址协议IPv6取代IPv4是必然的趋势,但要完成从IPv4到IPv6的过渡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中过渡技术,主要包括:
IPv6/IPv4双栈技术:双栈节点与IPv4节点通讯时使用IPv4协议栈,与IPv6节点通讯时使用IPv6协议栈。
隧道技术:提供了两个IPv6站点之间通过IPv4网络实现通讯连接,以及两个IPv4站点之间通过IPv6网络实现通讯连接的技术。
IPv4/IPv6协议转换技术:提供了IPv4网络与IPv6网络之间的互访技术。
目前,全球互联网最具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为IETF)有若干工作组在讨论IPv6过渡方面的技术,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涉及到:IPv4到IPv4的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IPv4-IPv4,简称为NAT44)、IPv4到IPv4的双层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IPv4-IPv4-IPv4,简称为NAT444)、轻型双栈(Dual-Stack Lite,简称为DS-Lite)、轻型IPv4叠加IPv6双栈(Light Weight4over6)、地址端口封装映射(Mapping of Address and Portwith Encapsulation,简称为MAP)、IPv6到IPv4的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Translation IPv6-IPv4,简称为NAT64)、IPv6本地接入路由器(IPv6Provider Edge,简称为6PE)、IVI(IV-VI,罗马数字4-6,象征IPv4-IPv6无状态翻译)等技术形态。
但是,在相关技术中,每种IPv6过渡技术只解决特定场景下的IPv6过渡问题,无法统一运作。并且对于IPv6技术统一部署的努力均是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Network,简称为SDN)下进行的,SDN架构是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为核心网络及应用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Pv6过渡技术和SDN技术的融合,解决了IPv6统一部署和管理的问题,但是存在诸多不足:相关技术中的IPv6过渡技术中,大部分技术需要维护会话。所谓的会话,就是用户访问外部网络产生的内网地址、端口和外网地址、端口的映射条目。图1是相关技术中SDN与IPv6过渡的融合技术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IPv6和SDN过渡融合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74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态更新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虚拟网映射方法及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