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应用其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5351.0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2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罗福贤;蔡永强;罗欢;范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03/12 | 分类号: | C07D403/12;A01N47/36;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09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杨梅 褐斑 化合物 应用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化合物及其组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化合物及其组合物。
背景技术
杨梅褐斑病(Myrica mycosphaerlla leaf spot)是东魁杨梅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当年抽发的春、夏、秋梢叶片,病原菌在4月底5月初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进行浸染传播,新叶感病后于8月份开始表现症状,10月份出现发病高峰,发生严重时在11~12月导致大量叶片枯死脱落,并引起花芽、小枝的枯死,严重影响杨梅树势和明年的产量。
杨梅褐斑病的潜伏期较长,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爆发性,因其对杨梅树势、产量影响很大,故褐斑病防治时间的确定和防治用药的选择显得相当关键。
该病5月形成子囊产生子囊孢子,散播传染,经过3个月的潜伏期,至8月出现症状,10月达到高峰,病株大量落叶。无再次浸染。喷药防治的重点,是防止初次浸染,即在子囊孢子散发期前后进行喷药保护。为避免临近杨梅成熟期喷药,应在5月中、下旬即开始喷药保护。喷药防治促进产量和果实品质的恢复,主要是减少病斑防止落叶,为杨梅花芽分化和花芽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从而促进了座果率的明显提高。杨梅褐斑病除喷药防治外,尚需配合其它栽培措施,如选择适当的山地种植杨梅,以山顶山腰向阳处的碱性土壤较好。并且要经常翻耕,多施有机肥料、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开张树冠,加强通风透光,经常清除落叶烧毁,以减少病菌寄生场所,降低发病程度。
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次年4月底至5月初,子囊果内的子囊孢子成熟,下雨后释放出来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子囊果散发子囊孢子的时间较长,从5月中旬到6月下旬,在病叶中均可查到子囊孢子。该病菌侵入叶片组织后,潜伏期可达3~4个月,在7~8月高温干旱时停止蔓延,8月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病情加剧,并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1次,无再次侵染。该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无性孢子,但在PDA培养基上很容易产生。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50~70微米,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大小为7.3微米×9.6微米×3~5微米。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观察与调查,认为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①与5~6月雨水多少密切相关,雨水少、发病轻,反之发病重。②在土壤瘠薄、缺少有机质的情况下,树势衰弱,容易发病。③在排水良好的沙砾土或阳光充足的杨梅园发病较轻。
长期以来,控制杨梅褐斑病主要依靠的化学药剂如甲基托布津70%、易保68.75%、福星40%、波尔多液、50%多菌灵、65%代森锌、春雷霉素等。近年来,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菌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效也逐渐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杨梅褐斑病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合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治杨梅褐斑病。
所述防治杨梅褐斑病的有机化合物,其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
优选地,其是晶体,所述晶体属于单斜晶系,其空间群为C2/c,a=20.8±1,b=27.56±1,c=14.1±1,α=γ=90°,β=103±5°。
所述的有机化合物和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表面活性剂、溶剂和载体制备成农药组合物;
所述助剂和表面活性剂优选为扩散剂NNO、十二烷基硫酸钠、扩散剂MF、木质素磺酸钠、农乳6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萘磺酸甲醛缩聚物、硫酸铵、乳化剂60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00#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溶剂优选异丙醇、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乙酸乙酯、二甲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载体优选白炭黑、高岭土、水、陶土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组合物可制备为可溶性液剂、微乳剂、水乳剂、悬乳剂、种衣剂、可湿性粉粒剂、缓释颗粒剂、控释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干悬乳剂,或直接使用的颗粒剂;
所述组合物可防治杨梅褐斑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备实施例1化合物的氢核磁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制备方法仅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发明制备方法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用到的所有原料和溶剂均购自Sigma Biochemical and Organic Compounds for Research and Diagnostic Clinical Reagents公司。
制备实施例1
合成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未经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53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