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升压DC/DC变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5884.0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2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罗全明;张阳;闫欢;周雒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H02M7/06;H02M7/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压 dc 变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升压DC/DC变换器,用于将低压直流电转换为电压较高的直流电,主要应用于高升压高效率场合,属于高升压DC/DC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增益DC/DC变换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不间断电源、高强度放电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并网发电、光伏并网发电等系统。在高升压场合,传统 Boost 变换器的占空比会达到极限,并且电压电流应力高、变换效率低、实际电压增益受等效串联电阻限制。为了实现高升压,已有相关文献对高升压DC/DC变换器进行了研究。Boost变换器级联可以提高电压增益,但存在主电路拓扑、控制、驱动复杂等不足,而且级联变换器的稳定性设计相对困难。有些学者提出将Boost变换器和隔离型变换器的输出串联提高电压增益,并且可以通过共用电感和开关管简化电路。然而,这类输出串联的高增益变换器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于两个输出电容电压一般不相等,不便于归一化设计;其次,由于存在输出电容串联后单独给负载供电的工作模态,而电容串联后等效电容减小,在满足相同输出电压纹波条件下,需要采用较大容量的电容串联。
例如,文献[1] Y. Zhao, W. Li, and X. He ,“Single-phase improved active clamp coupled-inductor-based converter with extended voltage doubler cell,”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vol. 27, no. 6, pp. 2869–2878, Jun. 2012.公开的高性能升压变换器,其中的变换器的二极管Dr、Do的电压应力均等于输出电压380V,存在电压应力高、控制复杂的问题。再如,文献[2] H.-W. Seong, H.-S. Kim, K.-B. Park, G.-W. Moon, and M.-J. Youn, “High step-up DC-DC converters using zero-voltage switching boost integration technique and light-load frequency modulation control,”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vol. 27, no. 3, pp. 1383–1400, Mar. 2012. 公开一种高性能升压变换器,但是存在输出电容电压不平衡的问题,在满足同样的输电电压纹波要求下,输出电容串联结构变换器的输出电容的容值和体积会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高升压DC/DC变换器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高升压DC/DC变换器器件存在电压应力高、控制复杂、输出电容电压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一种器件电压应力低、电压增益高和效率高的新型高升压DC/DC变换器。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升压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由Boost电路单元和升压单元两部分组成;所述Boost电路单元由耦合电感原边L1、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构成,耦合电感原边L1的同名端接输入直流电压的正极,非同名端同时接开关管S1的漏极和开关管S2的源极;开关管S2的漏极与升压单元的一端相连,升压单元的另一端接输出电容的一端,输出电容的另一端同时接开关管S1的源极和电压源的负极,负载并联在输出电容两端;
所述升压单元由二极管、电容和耦合电感副边L2组成受控直流电压源。
进一步,所述升压单元由二极管D、电容C和耦合电感副边L2组成受控直流电压源;电容C一端同时接开关管S2的漏极和耦合电感副边L2的同名端,另一端同时接二极管D的阴极和输出电容Co的一端,耦合电感副边L2的非同名端和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58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电路
- 下一篇:电力转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