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放射线管和使用该放射线管的放射线成像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55820.0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6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内海一成;上田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35/06 | 分类号: | H01J35/06;H01J35/08;A61B6/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曾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射 线管 使用 放射线 成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放射线成像,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应用于医疗设备领域和工业设备领域中的X射线成像等的放射线管。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使用该放射线管的放射线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在包括控制电极的放射线管中,从电子源发射的电子束的轨迹由控制电极控制。其轨迹由控制电极控制的电子束被使得与靶碰撞,由此从靶产生放射线。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245727中描述了该结构和处理的例子。在相同的努力领域中,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205992讨论了一种其中屏蔽构件布置在透射型靶后面的多X射线发生装置。以这种方式,不必要的向后前进的放射线和反射电子被阻挡,并且实现从靶辐射热量的特性的改进。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2-79449讨论了一种X射线管制造方法,该X射线管制造方法在将阳极单元和阴极单元分离地固定到外壳之前利用被配置为将阳极单元和阴极单元彼此直接连接的夹具。通过该制造方法,阳极单元和阴极单元可以彼此以高精度对齐。
在具有以上提及的屏蔽构件的放射线管中,为了使电子在期望位置与靶碰撞、而不使它与屏蔽构件碰撞,有必要以高精度执行控制电极系统和靶的定位。
通常,构成控制电极系统的多个电极被布置为使得电极的电子通过的开口的中心在同一轴上对齐。作为电子聚集体的电子束的重心沿着该轴延伸,并且在靶被该电子束照射之前通过控制电极系统的开口和屏蔽构件的开口。因此,有必要精确地执行控制电极系统的开口的中心轴(以下称之为开口轴)和屏蔽构件的开口的中心轴(以下称之为开口轴)的定位。
然而,在常规的放射线管中,如图10所示,包括电子源11的阴极单元10以及包括靶22和屏蔽构件21的阳极单元20被分离地固定到外壳40。具体地讲,在图10中,阴极单元10、电子源11、引出电极13和透镜电极14经由保持构件12通过支承构件61被安装到外壳40。阳极单元20包括靶22和屏蔽构件21,并且被安装到设置在外壳40的一个壁面中的开口以形成外壳40的壁面的一部分。
在阴极单元10和阳极单元20被分离地安装到外壳40的这样的配置中,控制电极系统中的透镜电极14的开口14a与屏蔽构件21的开口21a之间的位置关系取决于外壳40的机加工精度。当外壳40在放射线管的操作期间由于温度变化而经受变形时,透镜电极14的开口14a与屏蔽构件21的开口21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精度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针对一种具有高位置精度的放射线管,该放射线管允许构成该放射线管的靶和透镜电极在组装期间被精确地对齐,并且防止靶和透镜在组装之后未对齐。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针对一种能够通过使用该放射线管获得高精度图像的放射线成像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放射线管包括:阴极单元,包括电子源;以及阳极单元,包括被配置为被从电子源发射的电子照射以发射放射线的靶和围绕靶布置的屏蔽构件。阴极单元和阳极单元经由多个间隔件彼此接合。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放射线管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A和2B是示意性地示出阴极单元和阳极单元彼此接合的方式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放射线管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放射线管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放射线管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A和6B是分别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柱状间隔件的形状的透视图和截面图的示意图。
图7A和7B是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阳极单元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8A和8B是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阳极单元的另一种配置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放射线成像系统的框图。
图10是常规放射线管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58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