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2538.7 | 申请日: | 2014-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2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林享桦;李秉懋;廖光耀;翁志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50/10;H02J50/4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郑杏芳;唐芳芳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无线 充电 装置 | ||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装设于前仪表台上,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车载电源线及与该车载电源线电性连接的发射模组,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件和避光垫,该固定件贴设于前仪表台上,该发射模组装设于该固定件上,该避光垫贴设于固定件上并将该发射模组夹设于避光垫与该固定件之间。本发明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能够有效减少光线照射产生的反光,同时能够有效隔绝太阳辐射热对于无线充电感应线圈及模块造成的高温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手机等智能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车载电子市场中,以提供导航、网路搜索、免持通话等相关服务。然而,导航及网络搜索等多媒体应用会消耗大量电源。为了避免传统有线车载充电器充电时电线缠绕带来的安全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技术。在发射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射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线圈感应发射线圈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手机等充电。
目前,车载无线充电器大多使用无线充电板,如果要在车载时方便观看手机屏幕,则需要将手机通过支架以一定角度直立吸附于挡风玻璃上,充电时将无线充电板置于仪表台面上。然而,目前市售的无线充电板大多为塑胶材质,其易反光,影响驾驶视线,从而导致安全隐患;此外,汽车经阳光暴晒后,车内温度会迅速上升,而一般市售塑胶材质的无线充电板其耐热性差,无法抵御车内高温的考验,从而导致无线充电感应线圈及模块遭到高温破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不易反光且能有效隔热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装设于前仪表台上,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车载电源线及与该车载电源线电性连接的发射模组,该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件和避光垫,该固定件贴设于前仪表台上,该发射模组装设于该固定件上,该避光垫贴设于固定件上并将该发射模组夹设于避光垫与该固定件之间。
本发明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发射模组装设于避光垫下方,避光垫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少光线照射产生的反光,同时能够降低车内温度,使用安全且够有效隔绝太阳辐射热对于无线充电感应线圈及模块造成的高温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100,用于给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200充电,其包括固定件10、车载电源线20、发射模组60和避光垫80。固定件10装设于靠近挡风玻璃的前仪表台500上,用于固定发射模组60;车载电源线20一端连接车载电源(图未示),另一端穿设于固定件10中且与发射模组60电性连接;发射模组60装设于固定件10上,其能向电子设备200发射电磁波;避光垫80贴设覆盖于发射模组60上方,能够遮蔽发射模组60以隔热。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3,固定件10设置于前仪表台500上,其为薄片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件10为防滑垫,其包括防滑面12及与防滑面12相对设置的支承面14。防滑面12贴合于前仪表台500上,其由防滑材料层构成,以将固定件10牢固贴合吸附于前仪表台500,防止固定件10滑落前仪表台500,保证在车载等运动状态下对电子设备200进行稳定充电。该防滑材料层可由PVC、硅胶、PU等材料制成。支承面14用于支承固定发射模组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25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