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见光响应光催化电极及其处理含铬废水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2110.2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8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余可儿;许剑佳;邹钢;郭丝丝;俞柯军;许媛媛;王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67 | 分类号: | C02F1/467;C02F101/2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见光 响应 光催化 电极 及其 处理 废水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级氧化技术和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一种可见光响应光催化电极Bi2O3/AgI/TiO2-NTs对含铬废水进行光电催化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重金属铬Cr(VI)是电镀、制革和印染行业废水中的常见污染组分,具有较强的致畸性和致癌性,是美国环境保护局公认的129种重点污染物之一,更是我国重点控制对象。目前,对于铬污染治理的思路是将可溶性好,易迁移,高毒性的六价铬Cr(VI)还原为毒性小100倍且易于配位沉淀的三价铬Cr(III)。
光电催化技术作为新兴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光催化技术比较而言,具有以下优点:一方面由于电极起到了催化剂载体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催化剂的分离,从而提高催化剂的重复利用率;另一方面,光生电子在外加阳极偏压的作用下朝着对电极的方向运动,降低了电子空穴对复合率,延长了空穴的寿命,从而大大提高了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以二氧化钛(TiO2)为代表的光催化剂,不仅能氧化降解几乎全部的有机污染物还能还原降解重金属。但是由于TiO2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3.2eV,只对太阳光中的紫外光发生响应,太阳能利用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TiO2进行掺杂改性,以提升其对可见光的响应。此外,相比于TiO2纳米颗粒,具有二维结构的TiO2纳米管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电池容量,更适合应用于光电催化领域。
卤化银(AgX,X:Br、I)作为一种很好的感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摄影胶片中,在可见光区有着很高的感光度,可见光照射下能和半导体光催化一样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然而,由于AgX见光易分解为金属银,很难将其单独用作光催化剂。Bi2O3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窄带隙半导体(2.58eV),具有较好的可见光响应。但是可见光激发后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非常高,Bi2O3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仍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见光响应光催化电极及其处理含铬废水的应用,利用一种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电极,同时外加一定的阳极偏转电压,通过光电协同作用来对铬Cr(VI)进行处理,处理效果好,速率快,成本低。
一种可见光响应光催化电极,由如下方法制备:
将TiO2-NTs电极浸渍于KI溶液中2~2.5小时,取出后再浸渍于pH值为10.5~11.5的AgNO3溶液中2~2.5小时,将制得的样品用去离子水冲洗并风干,再浸泡于Bi(NO3)3溶液中0.5~1小时,取出风干后于马弗炉中煅烧2~2.5小时,制得Bi2O3/AgI/TiO2-NTs电极。
本发明将Bi2O3、AgI、TiO2-NTs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以TiO2-NTs为基底,通过Bi2O3和AgI的协同改性,在外加偏压的辅助下,能够扬长避短,大幅提升可见光的利用率,抑制电子-空穴复合,提高AgI的稳定性,进而大幅提升光催化性能。
本发明利用Bi2O3/AgI/TiO2-NTs电极的可见光响应和电子传递的性能,Bi2O3和AgI协同作用,使得光生电荷更容易分离,配以一定电压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对复合,光电协同将水体中六价铬Cr(VI)还原为毒性小100倍、易于配位沉淀的三价铬Cr(III)。
所述的Bi2O3/AgI/TiO2-NTs电极为利用AgI纳米粒子改性的TiO2纳米管电极材料,并在AgI/TiO2-NTs电极上负载Bi2O3,对TiO2-NTs电极进行了多元性的改性。
所述TiO2-NTs电极由如下方法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2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据对比测试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单机资源管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