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力循环式均温散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41200.1 | 申请日: | 2014-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2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敬敦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敬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F21V29/5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力 循环 式均温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达到自力循环式均温散热功能的创新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真空式散热器结构,主要为热管与均温板两种形态,而此两种散热器结构,均通过管体或板壳体作为外部构造,以相对形成内部中空腔室,又该中空腔室的形态就热管而言为长形延伸的单一空间形态、均温板则为面状延伸扩大的空间形态,所述中空腔室中并抽真空且注入一工作液,以利用该工作液可受热蒸发再冷凝成液态的相变反复特性,达到加速散热效率的功能;再就其气、液体的运作流动路径来看,无论热管或均温板,其液体与蒸发的气体流动路径均位在同一段空间中,差异仅在于方向相反以及液体是沿着毛细组织流动、气体则是沿着中空腔室的空间区域流动的状态。
前段所述热管与均温板等散热器结构,于实际应用经验中仍旧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与缺弊,例如其液体与蒸发的气体流动路径位在同一段空间中呈相反方向流动的形态,往往容易造成气体与液体流动过程中因动线相互冲突而产生作用互抵、彼此流动效率互有减弱的情形;再者,前述热管与均温板等散热器其液体与气体的流动是以横向运作状态为考虑,因此显然并不适用于必须进行立向导引散热的产品结构上(如吊灯的悬吊架),由此可见,现有散热器就实际应用面而言,实仍旧有其一定局限性存在,因此随着目前需要散热的产品结构形态多元化发展,如何研发出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产品形态的创新散热结构,实为有待相关业界再加以思索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力循环式均温散热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力循环式均温散热装置包括:一装置主体,为导热材质所构成的一实心的柱状体或块状体形态;至少一内循环流道,设于该装置主体内部至少一处呈循环且封闭式的流道形态,该内循环流道包括下述区段:一大孔道蒸发区段,位于内循环流道的一设定区段位置;一小孔道回流区段,位于内循环流道的另一设定区段位置,构成小孔道回流区段与大孔道蒸发区段分设于内循环流道中相异区段位置的相对关系;其中大孔道蒸发区段的孔道径向截面积须大于小孔道回流区段的孔道径向截面积;且装置主体的至少局部结构的壁厚尺寸须大于该小孔道回流区段的孔径尺寸;一工作液,容置于内循环流道中;一受热部位,设于装置主体的外部一处,以供装设一热源之用。
本发明的主要效果与优点,当该热源的热温致使内循环流道中的工作液蒸发汽化而相变成气体时,该气体会自大孔道蒸发区段朝小孔道回流区段方向流动而呈现单向止逆循环流动状态,以将受热部位导入的热温传导至装置主体各部位而达到快速均温散热效果,可达到大幅提升导热、散热效率,并且能够适用于立向导引散热需求产品结构上的实用进步性与较佳产业利用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及工作液的相变循环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装置主体外部设有散热鳍片单元的实施例图。
图4为本发明自力循环式均温散热装置应用作为一悬吊式散热灯架的实施例图。
图5为本发明的装置主体设为块状体形态的实施例图。
图6为本发明的内循环流道并设有逆止阀的实施例图。
图7为本发明的散热鳍片单元由装置主体本身一体式凸设形成的实施例图。
图8为本发明的内循环流道呈复数组间隔布设于装置主体的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自力循环式均温散热装置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自力循环式均温散热装置A包括下述构成:
一装置主体10,为导热材质(如铜、铝等)所构成的一实心的柱状体或块状体形态;
至少一内循环流道20,设于该装置主体10内部至少一处呈循环且封闭式的流道形态,该内循环流道20包括下述区段:
一大孔道蒸发区段21,位于内循环流道20的一设定区段位置;
一小孔道回流区段22,位于内循环流道20的另一设定区段位置,构成该小孔道回流区段22与大孔道蒸发区段21分设于内循环流道20中相异区段位置的相对关系;
其中,该大孔道蒸发区段21的孔道径向截面积须大于小孔道回流区段22的孔道径向截面积;
且其中,该装置主体10的至少局部结构的壁厚尺寸须大于该小孔道回流区段22的孔径尺寸;
一工作液30,容置于该内循环流道20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敬敦,未经王敬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12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却设备、电子装置以及车辆
- 下一篇:一种导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