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毒饵杀虫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38249.1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9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祥;李伟声;李洪;程东美;徐汉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20 | 分类号: | A01N65/20;A01P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张月光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毒饵 杀虫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毒饵杀虫剂,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红火蚁的毒饵杀虫剂。
背景技术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在分类上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火蚁属(Solenopsis),原产于南美洲的巴拉那河流域一带。2003年,我国台湾首次报道发现有红火蚁入侵,2004年9月,在广东省吴川市首次发现红火蚁疫情,广西、湖南、福建、香港、澳门等地也相继发现入侵红火蚁。
红火蚁属社会性昆虫,在它的一个家群中由不同类型的蚁担任不同的社会分工。幼蚁在蚁群的食物消化方面起必不可少的作用,而蚁后和工蚁是蚁群中最关键的成员。蚁后是唯一具有生殖功能、保障蚁群繁衍发展的个体,而工蚁是操纵整个蚁群活动、维持蚁群存活的个体。由于蚁后具有较长的寿命和强大的生殖力,在红火蚁的化学控制中要达到整巢的防治效果,最主要就是杀灭蚁后。
毒饵诱杀红火蚁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农业部、奥本大学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实践。毒饵杀虫剂一般由药剂与引诱剂组成,被认为是红火蚁控制较理想的药物,它被工蚁主动觅食,带回蚁巢,通过交哺作用(Trophallaxis)将杀虫剂传递给蚁后,致使整个蚁巢消亡。由于毒饵杀虫剂要求非常苛刻,大多数杀虫剂不适合用作防治红火蚁的毒饵。据StringerI等研究指出,一种有效毒饵的杀虫剂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在10-100倍以上剂量范围有迟缓的毒杀活性;b)能通过交哺行为将毒剂快速的在蚁群中传递,并能杀死受药蚁;c)对觅食工蚁没有趋避作用;d)容易与食物和其他载体做成制剂。迄今为止,至少已有超过7100种化合物被测试用来作为红火蚁的毒饵杀虫剂,但目前只有伏蚁踪、苯氧威、蚊蝇醚、烯虫醋、阿维菌素、氟虫胺、氟虫睛、硼酸等可数的几种杀虫剂被开发成红火蚁毒饵。大部分红火蚁毒饵杀虫剂的引诱剂采用去油脂磨碎的玉米颗粒和大豆油的混合物,毒饵杀虫剂的药剂则加在大豆油中。大豆油是毒饵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但大豆油常常会因为过期而开始腐败,从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所以需要在毒饵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此外,毒饵杀虫剂的药剂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剂(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IGR)。毒饵杀虫剂撒布后,由工蚁带入蚁丘内,经由交哺作用散布给族群内的蚁群,使毒饵中灭蚁成分最终转积于蚁后体内,以达到破坏其生育能力从而灭绝蚁群的目的。因此,毒饵有效与否的关键即在于灭蚁成份能否顺利传达蚁后体中。
目前利用植物源农药防治红火蚁的研究在国内外较少报到,熊忠华研究了印楝素对红火蚁处女蚁后生殖力的影响,
张颂声申请了鱼藤酮、苦参碱、羊角扭甙、毒芹碱、藜芦碱等其中的一种或相互混配的防治红火蚁饵剂专利,刘娜研究了光活化农药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的行为毒理学。Styrsky JD等报道了一种香毛族植物能够间接的增多红火蚁的天敌。
化学农药饵剂杀虫成分只有一种或者两种,成分单一,长期使用红火蚁易产生抗性,而且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产生农药残留,对环境产生污染。鱼藤酮、苦参碱、羊角扭甙、毒芹碱、藜芦碱等植物源杀蚁活性成分对红火蚁具有急性毒杀作用或防效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环境污染小,毒杀效果更好的毒饵杀虫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毒饵杀虫剂,包括药剂和引诱剂,所述药剂的活性成分为非洲山毛豆的乙醇提取物、非洲山毛豆的丙酮提取物、非洲山毛豆的氯仿提取物或非洲山毛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所述引诱剂包括取食引诱物和饵料,所述取食引诱物为大豆油、花生油、苹果香精、蜂蜜或蔗糖的一种或其混合物,所述饵料为玉米粉、小麦粉、大豆粉或薯粉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所述毒饵杀虫剂还包括防腐剂。
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药剂活性成分的含量为0.69%~4.25%,饵料的含量为30%~50%,取食引诱剂的含量为45.25%~68.81%,防腐剂的含量为0.3%~0.7%。
所述防腐剂为苯甲酸、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或丙酸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所述取食引诱物为大豆油、苹果香精和花生油的混合物,大豆油、苹果香精和花生油的质量比为:1∶0.3~1∶1.5~3。
所述取食引诱物为蜂蜜、苹果香精和蔗糖的混合物,其中,蜂蜜、苹果香精、蔗糖的质量比为1:0.3~1:2~3。
本发明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82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螺纹管水火管锅炉
- 下一篇:钠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