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虾精养池塘的池水自循环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36704.4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5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孙成波;李咏;杜兴田;蒋甲印;陈兆明;杨世平;王成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广生 |
地址: | 524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虾 池塘 池水 循环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是一种对虾精养池塘的池水自循环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支柱产业,对虾的发展迅猛,而病害却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自1992年在福建和粤东暴发对虾病毒病,尤其是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WSS),1993年流行全国以来, WSS已成为对虾养殖业最严重的疾病。 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我国对虾养殖池塘WSS发生率90%以上,发病虾池对虾死亡率接近100%。然而对于对虾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几为空白,并缺少有效控制病毒病暴发流行的技术。
根据对虾WSSV感染途径、传播途径、宿主范围和病毒环境控制理论,我们于1998年在海南省海口市物资总公司三江养殖基地,建立了对虾地膜养殖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WSSV宿主蟹类进入虾池,从而控制WSSV的水平传播途径。同时,地膜养殖模式管理方便,使用率高。地膜养殖模式在我国大陆建立以来,已经广泛用于对虾养殖,尤其是传统池的改造等,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土壤的缓冲作用,而且采用水车式增氧模式,地膜池塘中央容易形成悬污区,容易出现病害。现有的对虾精养池塘通常只是依靠增氧机打动池塘表层水体循环,而池塘底层水体很难参与循环,池底水质依旧很差,净化底层水质还须要采用其它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对对虾精养池塘水质进行自动净化的池水自循环系统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虾精养池塘的池水自循环系统,包括连通池塘和排污井底部中心的排污管,其特征在于:在池塘内还设置有池水自循环装置,池水自循环装置包括充气泵、叉形管、气管和浮性软泡沫板,叉形管竖直设置且下端与所述排污管相连通,上端与浮性软泡沫板相连接,浮性软泡沫板上开设有与叉形管上端开口相对应的通孔,充气泵安装在池塘边上,气管的一端连接充气泵的出气口,另一端穿过通孔置于叉形管开口内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铅坠及气石。
进一步地,所述叉形管包括主体管和连通主体管上端的分支管,分支管设有三个,对应的所述气管也设有三根。
进一步地,所述池塘底部排污管开口处还设有一带孔的盖框。
一种对虾精养池塘的池水自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一个气提式的池水自循环装置,其由充气泵、叉形管、气管和浮性软泡沫板构成;
(2)将池水自循环装置安装在池塘内,具体为,叉形管的下端连接池塘的排污管,上端与飘在池塘表面的浮性软泡沫板相连,气管的一端连接充气泵的出气口,另一端置于叉形管开口内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铅坠及气石;
(3)在不同的养殖时期,需进行不同的循环次数和循环时间,具体为,养殖30天内,每天循环2次,每次循环3小时,养殖30-60天,每天循环3次,每次循环6小时,养殖60天-收获,每天24小时循环,具体的池水循环操作为,启动充气泵,池水则由排污管进入并由叉形管在池塘表面冒出,完成池塘下层水体与上层水体的循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系统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本发明通过池水自循环装置的工作使对虾精养池塘内上下层水体循环流动,同时还能在循环过程中氧化分解有机污物,有效保持池塘水质的稳定,减少池水底部污染,降低病害发生,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池水自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对虾精养池塘的池水自循环系统,包括连通池塘1和排污井2底部中心的排污管3,在池塘1内还设置有池水自循环装置。池水自循环装置包括充气泵4、叉形管5、气管6和浮性软泡沫板7,叉形管5竖直设置且下端与排污管3相连通,上端与浮性软泡沫板7相连接,浮性软泡沫板7上开设有与叉形管上端开口相对应的通孔。充气泵4安装在池塘边上,气管6的一端连接充气泵4的出气口,另一端穿过通孔置于叉形管开口内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铅坠8及气石9。
本实施例中,上述叉形管5包括主体管51和连通主体管上端的分支管52,分支管52设有三个,对应的气管6也设有三根,分别对应连接充气泵4出气口和每个分支管52的上端开口。在池塘底部排污管开口处还设有一带孔的盖框11。
下面以一个3-5亩的对虾地膜养殖池塘进行详述池水自循环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67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