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椰子织蛾大量繁殖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024567.2 申请日: 2014-01-20
公开(公告)号: CN103766288A 公开(公告)日: 2014-05-07
发明(设计)人: 吕宝乾;刘向蕊;冯雨艳;金启安;彭正强;温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7/033 分类号: A01K67/033;A23K1/18;A23K1/14
代理公司: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代理人: 张朝元
地址: 571101 *** 国省代码: 海南;66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椰子 大量 繁殖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昆虫的饲养及繁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椰子织蛾大量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lker)是我国新入侵外来有害生物,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织蛾科(Oecophoridae),椰子织蛾英文名为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中文译名有椰子黑头履带虫、食叶履带虫和椰蛀蛾。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缅甸,椰子织蛾严重危害椰子树。近几年椰子织蛾已扩散蔓延到东盟国家的泰国和马来西亚,尤其在泰国,该虫危害严重。该害虫取食棕榈植物老叶和新叶,造成植株叶子干枯,出现落叶,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死亡。2013年8月,椰子织蛾在我国海南省万宁市首次发现,并已扩散到海口、儋州、保亭、三亚、琼海、文昌等市县。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利用相关风险性分析模型,对椰子织蛾在海南省和国内其他省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表明:椰子织蛾在海南省和国内其他省份的危险性R值分别为2.37和2.09,属于高风险有害生物。

作为新入侵的害虫,无论基础生物学研究还是生产中的防控都需要大量的椰子织蛾作虫源。椰子织蛾在寄主叶背面用虫粪结成孔道,躲藏在其中进行危害,加之椰子等棕榈植物高大,难于开展化学防治。国外防治经验表明,椰子织蛾的天敌的释放利用是有效控制椰子织蛾的主要措施。椰子织蛾天敌的生产大多是用椰子织蛾作为寄主来完成的。因此,椰子织蛾的大量繁殖技术是开展利用天敌控制椰子织蛾繁殖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基础,也是开展椰子织蛾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椰子织蛾大量繁殖饲养技术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椰子织蛾大量繁殖方法,对椰子织蛾几乎没有伤害,低成本,存活率高,能获得大量虫龄一致的椰子织蛾。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椰子织蛾大量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椰子织蛾成虫的饲养及诱发其产卵

a. 将椰树老叶切成8cm的小段,放入长度为8.5cm、直径为4.5cm的玻璃管中,每个玻璃管中放置2片;

b. 每个所述玻璃管中引入一对初孵椰子织蛾成虫,用蘸有质量浓度10%蜂蜜水的棉签为椰子织蛾成虫补充营养,所述玻璃管用200目纱网封口;

c. 1-2天后椰子织蛾成虫开始产卵,卵呈排产于叶片表面, 每只雌性椰子织蛾成虫平均产卵200粒,每天更换叶片时将带有卵的叶片挑出,同一批集中放入另一养虫盒中,每盒放1000粒卵;

  (2)卵孵化及1龄幼虫的饲养

卵经过6-7天后开始孵化,在孵化前将10片15cm长的椰树老叶混入带有卵的叶片中,初孵幼虫会自行爬到新更换的叶片上取食,每3天更换一次叶片;

  (3)幼虫期饲养和蛹的管理

a. 1-3龄幼虫,每盒饲养1000头,每4天更换1次叶片,把新叶混放在带虫的老叶中,将不带虫的老叶和带霉病的死虫挑出;

b. 4-8龄幼虫,每盒饲养200头,每4天更换1次叶片,把新叶混放在带虫的老叶中,将不带虫的老叶和带霉病的死虫挑出;

c.幼虫期50天,50天后幼虫化蛹,蛹期为10天,不需更换叶片,但要保持环境湿度;在蛹羽化为成虫后,进行配对放入所述玻璃管中,加入叶片和蘸有10%蜂蜜水的棉签诱导椰子织蛾成虫产卵,进入下一个循环的饲养繁殖。

为了满足椰子织蛾的健康发育,各虫态饲养条件为温度25~27℃,相对湿度70%±10%,自然光照。

为了提高椰子织蛾的存活率,所用寄主为椰树展开的成熟叶片,选择墨绿色且无病斑和虫咬的树叶,叶片保持新鲜,且不能沾有水分,椰树老叶可存放在温度控制在4℃的冰柜中,存放期达10天。

为了保持椰树树叶水分、延长使用寿命,并提供椰子织蛾隐蔽的生存环境,椰子叶用橡皮筋捆扎在一起。

为了提高产卵量和孵化率,每支玻璃管只引入一对刚羽化的椰子织蛾成虫,且提供10%蜂蜜。

为了防止长期饲养种群退化,每年更换野生椰子织蛾种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45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