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23116.7 | 申请日: | 2014-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1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陈远龙;常伟杰;方明;荆光涛;陈政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3/04 | 分类号: | F24D13/04;F24D19/1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电 隔离 电暖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暖器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
背景技术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农村以及城市中的一些没有暖气供应老旧小区主要采用空调、电暖器等制暖电器制暖。在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没有暖气供应,但冬日气温较低,家庭与单位都有制暖需求。空调以及热辐射电暖器制暖会使室内干燥,导致呼吸道干燥,特别是热辐射电暖器不能直接触摸,安全性较低。一般水基电暖器难以实现水电隔离,在使用中有触电危险。因此,改进制暖电器,提高制暖电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水箱,以及紧贴水箱底部外壁的陶瓷板,所述陶瓷板底部设置有多个电磁线圈,所述水箱内底部设置有坡形热铁,所述水箱一侧设置有控制器,以及分别接入控制器的电源电路、温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所述电源电路与各个电磁线圈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紧贴水箱箱壁设置,所述水位传感器的传感头伸入水箱中。
所述的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一侧还设置有接入控制器的显示面板,以及接入控制器的控制按钮。
所述的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顶部设置有与水箱内连通的注水口。
所述的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一侧侧壁底部设置有与水箱内连通的排水口。
本发明中,利用电磁线圈透过陶瓷板、水箱对坡形热铁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水箱内的水的加热,实现水电隔离。
本发明中,坡形热铁上表面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可实现箱体内水的热对流,实现水的自动循环。
本发明中,利用紧贴于水箱上的温度传感器采集水箱中水的温度信号,反馈到控制器与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并自动调节电磁线圈的功率,使水温维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本发明中,水箱与电磁线圈之间设有绝缘的陶瓷板,水箱中的水与电磁线圈不直接接触, 安全可靠。
本发明中,水箱上设有水位传感器,当箱体内水位不能达到设定位置时,电暖器停止运行不能启动,可有效防止水位过低引起的干烧现象,提高安全性。
本发明中水箱上设有注水口,用于往水箱内注水,并可排出水蒸气,用于室内空气的湿化,提高舒适性;水箱上还设有排水口,用于排除水箱内的存水。
本发明结构新颖,操作方便,可以实现水电隔离情况下,水基电暖器对室内的高效制暖,并提高制暖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水电隔离电暖器,包括有水箱7,以及紧贴水箱7底部外壁的陶瓷板11,陶瓷板11底部设置有多个电磁线圈6,水箱7内底部设置有上表面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坡形热铁12,水箱7一侧设置有控制器4,以及分别接入控制器4的电源电路5、温度传感器3、水位传感器2,电源电路5与各个电磁线圈6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紧贴水箱7箱壁设置,水位传感器2的传感头伸入水箱7中。
水箱7一侧还设置有接入控制器4的显示面板1,以及接入控制器4的控制按钮9。
水箱7顶部设置有与水箱7内连通的注水口8。
水箱7一侧侧壁底部设置有与水箱7内连通的排水口10。
本发明中,使用者首先把水箱内的水加到需要的位置,并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水箱的加热温度。电暖器利用传感器水箱内水的高度,如果水的高度满足要求,则允许启动电暖器,否则发出警报。电暖器启动后使用紧贴水箱的温度传感器采集水的温度信号,反馈到控制器与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并自动根据设定的功率启动相应的电磁线圈,使水箱内的水维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电磁线圈包括三个,其功率各不相同,使用者可根据情况设定启动的线圈来实现不同的功率组合。线圈的功率可决定制热的功率和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31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