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需增粘熔体发泡法制备小孔径泡沫铝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5998.2 | 申请日: | 2014-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7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杨东辉;胡中芸;李军;江静华;马爱斌;陈建清;陈伟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常州市河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08 | 分类号: | C22C1/08;C22C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虞希光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需 增粘熔体 发泡 法制 孔径 泡沫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需增粘熔体发泡法制备小孔径泡沫铝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1948年由美国的Sosnik首先在铝中加入汞制备泡沫铝以来,泡沫铝由于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阻尼性能、能量吸收性能、吸声、隔声和隔热性能好及多功能兼容性能优异,一直吸引着各国相关研究者对其制备、性能和应用的探索,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泡沫金属之一。泡沫铝的制备方法很多,其中熔体发泡法因其设备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成为规模化生产的首选工艺。
目前,用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时大多选用氢化钛作为发泡剂,但是氢化钛较为昂贵,并且氢化钛高温分解速度快,气泡形成迅速,容易上浮、破碎或合并,形成的气孔粗大。因此,为了让气体能够稳定地留在熔体中,往往要向熔体中加入陶瓷颗粒增粘,但是增粘剂的加入会提高泡沫铝的制备成本,同时熔体增粘需要一定的增粘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小孔径泡沫铝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在工业纯铝(纯度>99.9%)中先后加入镁块和碳酸钙(5μm,纯度>99.5%)制备出了孔结构均匀、力学性能良好的小孔径泡沫铝合金,其孔隙率为50.0%~85.0%,平均孔径在1.0-2.0mm左右,在制备过程中无需对铝熔体进行增粘。工艺步骤是:选用工业纯铝作为发泡基体,将铝熔化后加入镁块,待其溶于铝熔体中后,加入碳酸钙粉末搅拌并保温发泡,然后冷却制得泡沫铝。具体包括以下几步:
(1)将纯铝放入不锈钢坩锅中,在电阻炉中升温至700oC使铝锭熔化,然后保温10分钟;
(2)在670oC~750oC时,向铝熔体中加入CaCO3摩尔量1-5倍的金属镁块,静置10-15分钟后以400rpm搅拌熔体5-10分钟;
(3)在670oC-750oC时,将基体质量1.0-5.0%的CaCO3粉末在搅拌桨1000rpm的转速下加入到熔体中,搅拌时间持续30-90秒,此时熔体开始发泡,此即为搅拌发泡阶段;
(4)当搅拌发泡阶段结束后,迅速提出搅拌浆,将熔体泡沫在炉中保温30-90秒后取出坩锅,水冷后获得泡沫铝样品。
发明原理:在用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的过程中,镁一直作为辅助用的活性剂与其它作用剂混合使用,对其在发泡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本发明在铝熔体中添加一定量的镁块,待其完全熔化并均匀地分散在熔体中时再加入碳酸钙,使碳酸钙在铝熔体中反应产气的过程较温和,铝熔体泡沫化过程容易控制,能够制备出孔结构均匀的泡沫铝。另外,在铝熔体泡沫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氧化物颗粒对铝熔体有增粘作用,并可以存在于胞壁中,有利于小孔径胞孔的形成。
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与传统发泡工艺相比,本发明无需增粘剂,无需熔体增粘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生产工艺,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泡沫金属的生产和普及。
(2)加入镁块后能有效改善熔体与碳酸钙粉末之间的湿润性,使碳酸钙粉末能更均匀地分布于熔体中,有利于制备出孔结构均匀的泡沫制品。
(3)镁块加入铝熔体中,与碳酸钙反应产气进行发泡,产生的氧化物能够提高熔体的粘度,无需另外加入增粘剂。
(4)碳酸钙不仅比氢化钛价格便宜,而且高温热稳定性好,分解缓慢,这有利于延长搅拌时间使其能在熔体中混合得更加均匀,制备所得样孔结构更加均匀细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以CaCO3为发泡剂制备的泡沫铝(孔隙率=83.3%)的截面图及其体视显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将工业纯铝在不锈钢坩锅中加热到700oC熔化,保温10min后除去熔体表面的氧化膜;然后向铝熔体中加入CaCO3摩尔量2 倍的金属镁块,10分钟之后以400rpm的速度搅拌5分钟;将熔体温度升高为710oC,然后将基体质量1.8%的碳酸钙加入熔体以1000rpm的速度搅拌35秒,保温发泡60s,取出坩锅水冷,可获得平均孔径2.0mm、孔隙率80%、孔结构均匀的泡沫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常州市河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河海大学;常州市河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59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液管和刻度吸管自动清洗装置
- 下一篇:并条机成条装置的改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