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80049.6 | 申请日: | 2013-10-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4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享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0 | 分类号: | H01M10/6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金成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有蓄电模块的蓄电装置,更加详细而言,涉及具备蓄电模 块的冷却功能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搭载有蓄电装置作为动力源。在蓄电装置容 纳有具备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组等的多个二次电池组的蓄电模块。
蓄电装置在充电或者放电时产生热量,但由于具备多个二次电池组,所以 在二次电池组之间产生温度差。二次电池组之间的温度差对电池的性能、损伤 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用尽可能地不产生温度差的冷却构造。
以往,公知有具备以下所示的冷却构造的蓄电装置。
就蓄电壳体而言,在一侧部形成有冷却风导入口,在相反的一侧的侧部形 成有冷却风导出口,在蓄电壳体内部容纳有多个蓄电模块。在蓄电壳体的冷却 风导入口与最上游侧的蓄电模块之间设置有冷却风控制板,该冷却风控制板设 置有多条狭缝。
在该冷却构造中,在冷却风控制板的多个狭缝的周缘部,冷却风产生涡线, 从而产生密疏不规则的冷却风的流动,流动的强度、速度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 化。因此,记载为与时间经过一同全局地进行均衡的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2010-2627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了冷却风控制板的冷却风对蓄电模块的外周面 进行冷却并从冷却风导出口排出,未直接对蓄电模块内的二次电池组进行冷却。
因此,在蓄电模块内部排列有多层二次电池组的情况下,导致在内部侧的 二次电池组与外面侧的二次电池组之间产生较大的温度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具备:蓄电模块,其具备蓄电模块壳体以及在蓄 电模块壳体内排列为多层并且在各层排列有多个的多个蓄电元件,在蓄电模块 壳体的沿着蓄电元件的长边方向的一对侧部的一方形成有制冷剂导入口,在一 对侧部的另一方形成有制冷剂导出口;蓄电壳体,其容纳蓄电模块,并具有与 制冷剂导入口连通的流入口以及与制冷剂导出口连通的流出口;以及制冷剂流 通控制机构,其配置于蓄电模块壳体的形成有制冷剂导入口的一对侧部的一方 的外侧或者形成有制冷剂导出口的一对侧部的另一方的外侧的至少一方,对于 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而言,(i)在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配置于制冷剂导入口的 外侧的情况下,具有比制冷剂导入口的个数多的个数的流通开口部,各流通开 口部的面积比制冷剂导入口的面积小,(ii)在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配置于制冷 剂导出口的外侧的情况下,具有比制冷剂导出口的个数多的个数的流通开口部, 各流通开口部的面积比制冷剂导出口的面积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优选排列于蓄电模块壳体 内的蓄电元件的层数比排列于各层的蓄电元件的个数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能够 形成配置于蓄电模块壳体与蓄电壳体之间的板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能够 形成配置于蓄电壳体的外侧的板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三或者第四方式的基础上,优选制冷剂流通 控制机构的流通开口部满足下述(i)或者(ii),(i)在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 配置于制冷剂导入口的外侧的情况下,比流入口的个数多,各流通开口部的面 积比流入口的面积小,(ii)在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配置于制冷剂导出口的外侧 的情况下,比流出口的个数多,各流通开口部的面积比流出口的面积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制冷剂流通控制机构能够 形成于蓄电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蓄电元件能够形成圆筒形 二次电池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优选流通开口部形成为, 与排列于一个层的多个上述蓄电元件的每一个对应地至少配置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各流通开口部能够形成为 横跨排列于一个层的多个蓄电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800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