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邻居发现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6075.1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50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栋;杨凯;刘勇;蔡立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0 | 分类号: | H04W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郑立柱;张曦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设备 通信 邻居 发现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邻居发现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从导频序列集中选择导频序列;根据所述导频序列集中的每个导频序列与加扰序列的预定对应关系,确定与所选择的导频序列对应的加扰序列;使用所确定的加扰序列对用户设备标识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通过邻居发现信道将所加扰的用户设备标识信息向邻居进行广播。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抑制多个用户设备在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上的碰撞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 to Device,简称为D2D)的邻居发现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2012年12月,3GPP发起了用于LTE网络上的D2D的研究项目。所谓D2D,是指业务数据不经过基站转发,而由源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直接通过空口传输给目标用户设备。
D2D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邻居发现(Neighbor Discovery,简称为ND)和直接通信。其中,邻居发现是指当用户设备之间的距离近到可以直接通信时能够彼此发现对方。邻居发现是D2D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该步骤,一个用户设备可以获知哪些用户设备在其附近并且具有直接通信的潜力。
进而,邻居发现步骤的基础是一个用户设备将其用户设备标识信息向其邻居进行广播以便被其邻居发现,以及该用户设备接受其多个邻居发射的用户设备标识信息以便发现其邻居。其中,该用户设备标识信息可以通过某些序列形式进行传播,例如,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中的PSS/SSS、测量参考信号(SoundingReference Signal,简称为SRS)、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简称为PRACH)。此外,还可以采用基于分组的邻居发现方案,即将该用户设备标识信息进行分组编码。由于编码增益,因此基于分组的邻居发现方案可以更有效,本案针对基于分组的邻居发现方案。
但是,在基于分组的邻居发现方案中,多个用户设备都从可用邻居发现信道池中竞争地选择一个邻居发现信道。因此,多个用户设备将有可能选择相同的邻居发现信道,从而在该多个用户设备之间产生碰撞,进而导致在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上的碰撞干扰,该干扰将严重恶化邻居发现信道的检测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D2D的邻居发现方法和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D2D的邻居发现方法。该方法包括:从导频序列集中选择导频序列;根据所述导频序列集中的每个导频序列与加扰序列的预定对应关系,确定与所选择的导频序列对应的加扰序列;使用所确定的加扰序列对用户设备标识信息进行加扰;以及通过邻居发现信道将所加扰的用户设备标识信息向邻居进行广播。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导频序列集中的每个导频序列与加扰序列进行绑定,以便确定与所选择的导频序列对应的加扰序列。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使用所确定的加扰序列对用户设备标识信息进行加扰包括:
对所述用户设备标识信息进行循环冗余校验编码、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得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按照如下公式使用所确定的加扰序列对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加扰:
其中ci表示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的第i个二进制元素;表示第p个加扰序列的第i个二进制元素,p∈[0,1,…,P-1],其中P表示加扰序列集中的加扰序列的总数目,p表示所确定的加扰序列的索引;符号表示模2相加;bi表示加扰操作之后所得到的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对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星座调制,得到调制符号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60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