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终端、外部装置、数据收发系统和数据收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58241.5 | 申请日: | 2013-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983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朴成镇;金贤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W12/06;H04L29/06;H04L29/08;H04W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邵亚丽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终端 外部 装置 数据 收发 系统 方法 | ||
提供了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包括:通信器,被配置为与外部装置通信;声音检测器,被配置为在一段时间内检测用户终端周围的声音;位置检测器,被配置为在一段时间内检测用户终端的位置;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向外部装置发送关于检测到的声音和检测到的位置的信息,并且向外部装置发送与基于关于检测到的声音和检测到的位置的信息确定的用户组相关的数据,或者从外部装置接收所述数据。
技术领域
与本公开一致的装置和方法涉及用户终端。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通过检测声音来收发数据的用户终端、外部装置、数据收发系统和数据收发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已经开发了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因此用于在移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的技术也已被开发出来。基本上,移动设备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来交换数据,并且由此与有线通信相比,通常在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的效率方面存在薄弱点。因此,已经开发出克服在移动设备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方面的薄弱点的技术。
尤其是,确保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效率的技术包括用于容易地和简单地向其他移动设备发送用户希望发送的数据或者从其他移动设备接收所述数据的技术。为了在移动设备之间发送和接收数据,需要设置传输信道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配对。当传输信道被设置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效率取决于通信协议或带宽。因此,有效的配对对应于容易地和简单地确保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的信道。具体地,没有技术知识的一般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录入数据传输环境。如今,在信息通信环境中,由于没有技术知识的一般用户需要使用移动设备来容易地收发数据,因此需要容易地和简单地执行配对过程的方法。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将提供针对该需要的多种解决方案。
在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之前,简单介绍现有技术的配对技术并且讨论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移动设备的数据收发结构的概念图。
如图1所述,现有技术的移动设备10通过接入点(AP)20与外部装置 (例如,服务器30)通信。移动设备10和服务器30需要执行彼此认证的过程。在实施例中,AP 20可以通过有线网络连接到服务器30,并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移动设备10。移动设备10使用各种局域通信技术与AP 20 交换数据,而且AP 20连接移动设备10和服务器30。此时,移动设备10必须具有用于与服务器30进行认证的认证密钥。例如,可以使用公共密钥技术。
移动设备10必须获得认证密钥,而且认证密钥必须被加密。认证过程实际上可以复杂到一定程度。因此,因为由于复杂的认证过程而需要时间来设置用于收发数据的信道,所以使用移动设备10收发数据的效率可能会降低。
另外,认证过程中的复杂性对于不具有技术知识的移动设备10的一般用户而言是不方便的。用户必须对移动设备10执行复杂的操作以便将移动设备 10连接到服务器30,并且必须通过录入口令或标识(ID)来被认证为权利用户。
此外,这种认证方法存在重要的薄弱点,即,当密钥被公开时,安全性崩溃。即使在使用相同的认证密钥的情况下,也无法确保用户是独有的认证用户。
因此,许多工程师正在研究移动设备的配对方法以通过简单和方便的认证来有效地交换数据并解决安全问题。图2中所示的商业上称为“碰撞 (bump)”的方法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移动设备使用移动设备的运动信息来收发数据的现有技术配对方法的参考图。
参考图2,移动设备10使用位置感测技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40来检测它的位置。接着,当移动设备10与另一移动设备10'碰撞时,移动设备10向服务器30发送由运动传感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检测的运动信息、关于碰撞时间的时间信息、以及检测到的位置信息。移动设备10'也以相同的方法向服务器30发送位置信息、运动信息和时间信息。服务器30从移动设备10和10'中的一个接收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到具有相同的时间信息和位置信息以及相应的运动信息的另一移动设备10或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82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