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蔽编织网管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50087.7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2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柳原裕介;饭塚隼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22;H01B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蔽 编织 网管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屏蔽编织网管构造,例如涉及电线的屏蔽件、设置于车辆的同轴线缆中所使用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同轴线缆中,例如将由软铜构成的线材213捻合而成的线(编织网管线材213215,参照图5)以网状且圆筒状编织(制成编织网管导体),并将该编织网管导体用作外部导体(外部导体层)。
在上述现有的同轴线缆中,由于线材213所使用的软铜线的导磁率低,还由于噪声易于从编织网管(网状的外部导体)的间隙泄漏,所以在低频区域中的屏蔽性差。
为了确保屏蔽性能,或者将外部导体加厚,或者增加编织网管中的线材213的密度,或者用金属箔进行覆盖,但是,构造复杂且重量增加。
因此,采用了图4所示那样的同轴线缆201(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同轴线缆201包括:内部导体203;绝缘层205;至少1层的外部导体层207;至少1层的磁性型外部导体层209;及外皮211。
内部导体203传递信号。绝缘层205将内部导体203从外包围。外部导体层207由金属材料形成,隔着绝缘层205将内部导体203从外包围。
磁性型外部导体层209由具有比外部导体层207所使用的金属材料的导磁率大的导磁率的磁性金属材料形成,将外部导体层207从外包围。外皮211将磁性型外部导体层209从外包围。
此外,外部导体层207、磁性型外部导体层209也是通过将线材捻合而成的线以网状且圆筒状编织而制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41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不过,在现有的同轴线缆201中,由于在外部导体层207的外侧设置有磁性型外部导体层209,因此,存在同轴线缆201的直径(外径)变粗这种问题。
该问题是不仅在同轴线缆中发生,而且在采用使用编织网管导体(屏蔽编织网管构造)来屏蔽电线等的构造的构成中(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339933号公报)也同样发生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屏蔽性而外径不会变粗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的特征在于,该屏蔽编织网管构造是通过将导磁率互不相同的多个种类的线材组合而形成为筒状。
在本发明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中,优选的是,将多个种类的线材互相捻合而形成编织网管线材,通过编织编织网管线材而使多个种类的线材组合。
在本发明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中,优选的是,通过编织多个种类的线材而使多个种类的线材组合。
在本发明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中,优选的是,多个种类的线材至少由金属的线材、和在内部分散地含有高导磁率的填充物的树脂材料的线材构成。
在本发明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中,优选的是,多个种类的线材至少由2个种类的金属的线材构成。
在本发明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中,优选的是,多个种类的线材至少由2个种类的金属的线材、和在内部分散地含有高导磁率的填充物的树脂材料的线材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线缆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以与同轴线缆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线缆的绝缘层和外部导体的概略的图(示出从同轴线缆除去外皮后的状态的图),图2的左右方向是同轴线缆的长边方向。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网管线材的剖视图(以与编织网管线材的长边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4是现有的同轴线缆的剖视图。
图5是现有的同轴线缆的外部导体的编织网管线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屏蔽编织网管构造
9 第1线材
11 第2线材
13 编织网管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屏蔽编织网管构造2(屏蔽编织体)的同轴线缆1例如被布设于车辆来使用,传送各种的信号。
如图1所示,同轴线缆1被构成为包括内部导体3、绝缘层5、及外部导体7(外部导体层)。内部导体3进行信号传递,由软铜细长地形成。此外,内部导体3也可以不是软铜,而是由铜或者铜合金或者铝或者铝合金等金属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未经矢崎总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00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