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0693.0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1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野口哲央;小泽幸一;松本真典;下木场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30 | 分类号: | G02B5/30;B32B27/30;C08F212/06;C08F220/12;C08F22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补偿 薄膜 共聚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所述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能够得到显示负的取向双折射性,透明性、耐热性、薄膜强度及光学特性优异,且适用于光学补偿薄膜的美观的薄膜。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光学补偿薄膜广泛使用将树脂薄膜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而得到的拉伸薄膜。作为光学补偿薄膜的代表,有相位差薄膜,广泛使用改变偏光的振动方向的λ/2板、将圆形偏光变为直线偏光或将直线偏光变为圆形偏光的λ/4板。
相位差薄膜要求在宽广视野范围中进行光学补偿,即使对于倾斜方向的入射光,相位差也不发生变化是极其重要的特性。对于这种要求特性,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含具有负的取向双折射性的透明拉伸薄膜与具有正的取向双折射性的透明拉伸薄膜的层叠体而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使用光学补偿薄膜来扩宽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角的方法,所述光学补偿薄膜是将显示负的取向双折射性的拉伸薄膜与显示正的取向双折射性的拉伸薄膜以使各拉伸薄膜的慢轴为平行方向的方式层叠而成的,面内相位差(Re)为60~300nm,取向参数(Nz)为0.5±0.1的范围内。进而,公开了显示负的固有双折射性的拉伸薄膜为由α-烯烃及N-苯基取代马来酰亚胺形成的共聚物与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
显示正的取向双折射性的热塑性树脂有聚碳酸酯、非晶性的环状聚烯烃等,由于耐热性、透明性、薄膜强度、相位差表现性优异,因此可适宜地用 于光学补偿薄膜用。另一方面,作为显示负的取向双折射性的热塑性树脂,耐热性、透明性、薄膜强度、相位差表现性均差,因此实用化的例子极少,主要实用化的产品是将多张显示正的取向双折射性的拉伸薄膜以适当的角度贴合而成的产物。因此,光学补偿设计复杂且成本也高,光学补偿性能也不充分。从提高光学补偿性能、简化光学设计、降低成本的观点出发,正在期待能够作为光学补偿薄膜用而实际应用的、显示负的取向双折射性的热塑性树脂的出现。
针对这些要求,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透明性、耐热性、薄膜成型性、薄膜强度、及相位差表现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共聚物以及显示负的取向双折射性的拉伸薄膜。确实只要是通常的薄膜成型加工,薄膜成型性就良好,但在光学补偿用薄膜的情况下,需要没有异物的极其美观的薄膜,在通过熔融挤出制造薄膜时,为了去除异物,大多使用网孔极小的聚合物过滤器,专利文献3的热塑性树脂共聚物的熔融粘度高,因此有时容易在聚合物过滤器内滞留,并且在压力损耗对策中需要较高的设定温度,有时会发生树脂热分解导致的发泡、模具划痕(die line),存在实用范围受到限制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560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49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2009/031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其能够得到显示负的取向双折射性,透明性、耐热性、薄膜强度及光学特性优异,且适用于光学补 偿薄膜的美观的薄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主旨如下所述。
(1)一种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其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45~8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5~45质量%、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5~20质量%,数均分子量(Mn)为5.5万~9万,且重均分子量(Mw)为14万~20万,基于ASTM D1003测定的2mm厚度的雾度为1%以下。
(2)根据(1)所述的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其中,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为55~75质量%、(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为15~35质量%、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为10~15质量%。
(3)根据(1)或(2)所述的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其中,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单元为苯乙烯单元。
(4)根据(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其中,(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
(5)根据(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补偿薄膜用共聚物,其中,不饱和二羧酸酐单体单元为马来酸酐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化株式会社,未经电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0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