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室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9374.8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7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福村吉晃;伊东干夫;井川慎介;仁木健太郎;中村顺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3/20 | 分类号: | F24F13/20;F24F1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室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制冷运转时在空调室内机的外表面结露成为技术问题。结露是高温多湿的起居室内的空气与外表面接触而产生的,该外表面是指因与空调室内机吹出的冷气接触而被冷却的外表面。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CN101261031B号公报)中,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形成使吹出口的侧壁朝出口方向呈台阶状地扩大的结构,以尽可能不使吹出的冷气与产品的表面接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CN101261031B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在利用风向调节用的挡板改变风向的情况下,冷气顺着吹出口的内表面流动,因此,冷气与靠近吹出口前端的外表面接触而结露。因此,目前期望能有效地抑制空调室内机的外表面的结露。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抑制外表面的结露的空调室内机。
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是落地式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构件、吹出口形成构件及左右风向调节挡板。壳体构件形成外表面。吹出口形成构件形成吹出口,该吹出口吹出冷气。左右风向调节挡板对冷气的左右风向进行调节。吹出口形成构件具有形成吹出口的左右内侧壁的左右内侧壁部。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是从假想面起靠前侧的空间,该假想面从左右内侧壁部的前端朝以下角度的方向延伸,该角度是左右风向调节挡板相对于正面吹出方向的最大左右角度。壳体构件的外表面位于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外。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壳体构件的外表面位于吹出后冷气行进空间外。因此,冷气不易与外表面接触,外表面的结露被有效地抑制。
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在壳体构件的外表面的靠近左右内侧壁部的前端的区域形成有凹陷部。
藉此,可抑制从吹出口吹出的冷气与外表面接触。因此,可有效地抑制外表面的结露。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左右内侧壁部的前端具有表面,该表面和相对于正面吹出方向处于最大左右角度的状态下的左右风向调节挡板平行。
左右风向调节挡板的最大左右角度与吹出口的左右内侧壁的前端部分平行。因此,利用该前端部分对冷气进行引导,以使冷气不与外表面接触、且尽可能使冷气在起居室内扩散。
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左右内侧壁部的前端在左右风向调节挡板关闭吹出口的状态下隐藏于左右风向调节挡板的背面侧。
因此,产生优美的外观。
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吹出口形成构件和壳体构件是不同的构件。
因此,即便吹出口形成构件被冷气冷却,该吹出口形成构件的冷温也难以传递至壳体构件。因此,可有效地抑制外表面的结露。
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凹陷部朝比左右内侧壁部的前端更靠内侧的位置凹陷10mm以上。即,凹陷部朝比左右内侧壁部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凹陷10mm以上。
凹陷部的深度为10mm以上。藉此,可抑制从吹出口吹出的冷气与外表面接触。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中,可有效地抑制外表面的结露。
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中,可抑制从吹出口吹出的冷气与外表面接触。
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中,对冷气进行引导,以使冷气不与外表面接触,且尽可能使冷气在起居室内扩散。
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中,产生优美的外观。
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中,即便吹出口形成构件被冷气冷却,也可抑制该吹出口形成构件的冷温传递至壳体构件。
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中,可抑制吹出的冷气与外表面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空调室内机的外观主视图。
图4是将前表面下部面板、下部面板盖及垂直挡板等拆下后的状态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93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自谐振电感器的小型高压RF发生器
- 下一篇:业务资源调度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