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铅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7785.3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1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小笠原悦子;原田岬;杉江一宏;泉健治;小岛优;下田一彦;安藤和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6 | 分类号: | H01M10/06;H01M2/18;H01M2/28;H01M4/14;H01M4/56;H01M4/68;H01M4/73;H01M10/1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怠速停止车所使用的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怠速停止车由于在停车中将发动机停止因而能够改善油耗。但是,铅蓄电池由于在怠速停止中仍向空调及风扇等提供全部电力,所以铅蓄电池容易变得充电不足。因此,对于铅蓄电池,为了解决充电不足的问题,要求具有能够在短时间内充更多电的高充电接受性。另外,怠速停止车由于频繁重复进行发动机的开和关,所以也没有将因放电而生成的硫酸铅通过充电而恢复成二氧化铅和铅的时间间隔,就接着进行下次的放电,因而容易使铅蓄电池的寿命降低。因此,为了解决寿命下降问题,还要求铅蓄电池具有高的耐久性。
为了提高铅蓄电池的充电接受性,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铝离子包含在电解液中的铅蓄电池。铝离子在放电时具有对生成于正极及负极的硫酸铅的晶体的粗大化进行抑制的效果,由此能够提高铅蓄电池的充电接受性能。
另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果在负极格栅的表面上设置铅-锑系合金层,则能够抑制在怠速停止方式下负极的极耳变细。
另外,为了提高铅蓄电池的耐久性,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不含锑的负极格栅的表面上设置含锑的铅合金层的铅蓄电池。含锑的铅合金层具有使负极板高效率地恢复充电的效果,由此能够提高铅蓄电池的耐久性。
另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在不含锑的负极格栅中填充添加有锑的负极活性物质并且使负极活性物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在0.7~1.3的范围的铅蓄电池。添加到负极活性物质中的锑具有使负极的氢过电压降低的效果,由此能够提高负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接受性。另外,通过使负极活性物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在0.7~1.3的范围,在铅蓄电池过放电时,能够抑制锑从负极活性物质溶出到电解液中、析出到负极极耳上,由此能够抑制负极极耳的腐蚀。
另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为了解决因伴随有怠速停止的暂时停止的频率高的使用条件而产生的放电频率增加所引起的短寿命问题,将正极活性物质密度设定为3.5~4.5g/cc、将电解液设定为比重1.240~1.260(20℃)及将负极板的添加剂即碳量设定为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质量为0.5~2.0%。
另外,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阀控式铅蓄电池,该阀控式铅蓄电池通过使电解液中的硫酸与正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比在规定的范围,且在电解液中添加四硼酸钠,由此抑制由过放电后的再充电所导致的铅的树枝状晶体的析出,防止内部短路。
另外,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下述技术: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Na2SO4等碱金属的硫酸盐,由此抑制在过放电时伴随着硫酸浓度的下降而生成铅离子,防止在充电时因PbSO4在负极上生长而在正极与负极间发生短路。另外,添加到电解液中的Na2SO4还具有对在过放电时伴随着硫酸浓度下降而发生的电解液的导电度下降进行抑制,提高过放电后的充电恢复性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56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14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5161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533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2679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怠速停止车所使用的铅蓄电池容易变得充电不足。因此,以防止铅蓄电池的过放电为目的,有时在怠速停止车中设置用于在充电状态(SOC)达到规定值(例如60%)以下时不使铅蓄电池放电的故障防护装置。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怠速停止车中铅蓄电池的重复进行放电和充电时的充电状态(SOC)的折线图。图1所示的折线图示出了下述模式:在车停止中铅蓄电池放电,SOC降低,车再次行驶而对铅蓄电池进行充电,SOC被恢复,上述过程被重复进行。
由于如果铅蓄电池的充电接受性高,则在车的行驶中,铅蓄电池的SOC被恢复到约100%,所以如图1中的折线图A所示,即使使怠速停止车长距离地行驶,也能够重复进行铅蓄电池的充放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77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