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用负极、锂二次电池及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7163.2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0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古结康隆;别所邦彦;岛田隆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2/26;H01M4/139;H01M10/052;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负极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二次电池用负极、锂二次电池以及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便携式电话、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电子装置广泛使用锂二次电池。作为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广泛使用石墨材料。
近年,为了实现锂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等,对使用硅等与锂合金化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进行了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含有硅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
但是,与锂合金化的材料难以将通过初次充电而吸藏的锂在此后的放电时释放。因此,对于使用了与锂合金化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而言,初次充放电效率容易降低,第二次以后的充放电容量有可能降低。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通过气相法堆积金属锂、使得负极活性物质层预先吸藏锂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56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状况下,期待进一步提高使用了与锂合金化的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容量。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容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具备负极集电体、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锂层。负极活性物质层配置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一部分区域之上。锂层配置于作为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没有配置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非配置区域之上。锂层含有金属锂。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具备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正极、非水电解质和分隔件。分隔件配置于正极与前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之间。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中,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一部分区域之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上和作为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没有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的非配置区域上形成锂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略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略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使用的真空蒸镀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的分解略俯视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的略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的略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进行充放电之前的负极、正极和分隔件的略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锂二次电池进行充放电之后的负极、正极和分隔件的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下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不被下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
另外,实施方式等中参照的各附图中,实质上具有同一功能的构件以同一附图标记参照。另外,实施方式等中参照的附图进行示意性的记载,附图所描绘的物体的尺寸的比率等有可能与现实的物体的尺寸的比率等不同。附图相互之间,物体的尺寸比率等也有可能不同。具体的物体的尺寸比率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1的结构)
图1和图2所示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1为组装到二次电池之前的负极。因此,锂二次电池用负极1为未供于充放电的状态的负极。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1具备负极引线13和负极板15。负极板15具备负极集电体10、负极活性物质层11和锂层12。
负极集电体10例如可以通过锂二次电池中使用的公知的导电性材料构成。作为优选的负极集电体10,可列举出例如无孔的导电性基板。作为优选的负极集电体10的形态,可列举出箔、片材、薄膜等。作为优选的负极集电体10的材质,可列举出不锈钢、钛、镍、铜、铜合金等。负极集电体10的厚度优选处于1μm~500μm左右的范围内,更优选处于1μm~50μm左右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处于10μm~40μm左右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处于10μm~30μm左右的范围内。通过使用负极集电体10的厚度处于这种范围内的负极1,可以进一步提高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71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