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7858.2 | 申请日: | 2013-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53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齐藤俊哉;山田一博;菊地慎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5/32;H01M2/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微多孔膜 聚烯烃 水银压入法 平均孔径 微多孔层 表面层 孔隙率 静摩擦系数 表面相对 滑动性能 细孔结构 测量 制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该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具有形成至少两表面层的第一微多孔层和设置在两表面层之间的至少1个第二微多孔层,其中,上述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的一个表面相对于另一个表面的纵向(MD)的静摩擦系数在1.1以下,基于根据水银压入法测量的平均孔径和孔隙率,按照下式计算的孔细密度在4以上。孔细密度=(P/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特别涉及通过降低膜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使滑动性能得以改善、且具有经细密化的微多孔的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微多孔性膜可以用作例如锂一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镍锌电池、银锌二次电池等中的电池隔膜。将微多孔性膜用于电池隔膜、特别是锂离子电池隔膜时,要求其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其中膜之间的低摩擦系数带来的优异的滑动性能、由细密的微细孔构成的微多孔膜的高耐久性也包含在上述要求事项中。关于前者,在高摩擦系数的情况下,从卷绕状态开卷时产生剥离带电现象,由于静电的作用,会与周围的器具·装置等黏附在一起,使操作性变差,还会导致作业时的不适感。进而,由于静电导致杂质的吸附,使得在直接被收进电池内部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针孔等。关于后者,例如关系到即使在电池内部对膜的表面和背面外加电压的状态下也能抑制短路的发生几率。此时,虽然一般情况下由于细密化会损害气体的透过性,但是期望能在维持一定的透气度范围的同时,显示上述性能。此外,由于膜表面附着的杂质也能够成为发生短路的原因,所以为了提高膜的耐电压使杂质难以附着至表面,即期望膜表面具有良好的滑动性能,且膜的细孔是细密的结构。
然而与微多孔膜表面的滑动性能和细孔的细密性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极少。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规定了动摩擦系数的聚烯烃微多孔膜,其可以用作能够同时实现微多孔膜的安全性,循环特性,卷绕性的隔膜。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使用含有聚烯烃树脂、填充物以及增塑剂的原料组合物来制造能够同时实现低透气度和高耐电压的微多孔膜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2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028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聚烯烃微多孔膜,没有着眼于细孔结构。
关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微多孔膜,膜太厚,还不足以作为隔膜使用。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膜之间的滑动性能良好、且具有细密的细孔结构、同时高透过性的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具有以下构成。即,一种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所述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具有形成至少两表面层的第一微多孔层和设置在两表面层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微多孔层,上述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的一个表面相对于另一个表面的纵向(MD)的静摩擦系数在1.1以下,基于根据水银压入法测量的平均孔径和孔隙率,按照下式计算的孔细密度在4以上。
孔细密度=(P/A
此处,A表示通过水银压入法求出的平均孔径(nm),P表示孔隙率(%)。
对于本发明的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优选耐电压为1.4kV/11.5μm以上,透气度为250秒/100cc以下。
对于本发明的聚烯烃多层微多孔膜,优选电化学稳定性在65mAh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78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